华声在线通讯员 陈文婷 何娅娜
在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她时而俯身倾听学生们的青春心声,时而与同事们热烈探讨教学方法。她就是三年前通过特岗教师考试,从家乡桂阳只身来到汝城执教的教师刘湘。三载春秋,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用爱与责任书写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师德风范,也用感恩与奋进回报着这片校园给予她的所有温暖。
千里奔赴,以校为家践初心
三年前的夏天,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通过了严格的选拔,成为了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的一名特岗教师。从熟悉的桂阳到陌生的汝城,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换,更是生活与事业的全新起点。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环境生疏、教学对象差异大等困难接踵而至。然而,这位外表文静的姑娘骨子里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她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心态,将外沙学校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她把宿舍布置得简洁而温馨,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清晨,她早早到办公室准备一天的课程;深夜,她备课、批改作业的灯光常常最后熄灭。她深知,作为一名外来教师,唯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不负这份选择,不负孩子们的期待。这份“以校为家”的坚守,正是她践行教育初心的最真实写照。
幸得共事,同事温情润物无声
谈起这三年的成长,她总是动情地说,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外沙学校这个温暖集体。同事们家人般的关怀,是她能够在异乡安心执教、稳步前行的最大支撑。
生活上,同事们是她坚实的后盾。当她因方言障碍与家长沟通不畅时,本地老师总是主动充当“翻译”,耐心搭建沟通的桥梁;当她思乡情切或遇到生活难题时,热心的前辈们会在中秋节时,热情地邀请她到家吃饭,教她适应本地生活。一碗热汤,一句关切的问候,有效地驱散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感,让她快速融入了当地环境。
专业上,同事们是她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实施的“青蓝工程”为她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她的“师傅”从教案撰写、课堂把控到学生管理,倾囊相授。八年级教研组的同事们,更是她亲密无间的战友。她们常常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反复推敲,为了一次课堂生成的精彩而共同欢呼。无论是公开课前的反复磨课,还是遇到教学难题时的困惑,总有一双双援手及时伸来。这种开放、包容、互助的教研氛围,让她迅速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语文教师。

教学相长,爱与智慧点亮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点燃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在她的语文课上,她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鼓励每一名学生大胆发言,勇敢表达。她带着学生们诵读经典,在抑扬顿挫中感受文字的音韵之美;引导他们品味名篇,在字里行间探寻人性的光辉与智慧。
对于习惯不好的孩子,她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小茜同学(化名),在校上课睡觉、作业常常不交、经常逃课,面对这样的学生,她无措了,但她并没有放弃。通过向优秀老师请教经验,了解该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结合青少年叛逆、爱面子的特点,她利用课余时间与该学生谈心,一起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合力制定学习计划。虽然成绩没有提高很多,但是个人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11月7日,那一句“湘湘老师立冬了天冷加衣哦”,让她深深体会到了来自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每当毕业学生来找她聊天,她总是喜笑颜开,期盼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上课时,看到每一名学生都有所进步,她感受到了作为教师最纯粹的幸福。三年来,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和学习兴趣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对她而言,是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的肯定。

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再启航
回首三年教育路程,她始终心怀感恩。她感恩这片土地接纳了她,感恩学校培养了她,更感恩她所有的同事们,是她们无私的帮助和温暖的陪伴,让她在异乡的时光充满了力量与阳光。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的团队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特岗服务期已经结束,但她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她早已把汝城当作第二故乡,把外沙学校当作她永远的家。未来,她表示将继续扎根于此,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中,用她的青春和汗水,去点亮更多学生的梦想,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这一场美好的遇见!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