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26日讯(通讯员 赵敏)走进津市市嘉山街道戚关村,蔬菜基地里羊肚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连片稻田翻涌金色波浪,标准化鱼塘碧波荡漾……近年来,嘉山街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深挖自身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交出了一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答卷。
特色种植打造富民“聚宝盆”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2024年春节期间,戚关村马家弯蔬菜基地里,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放眼望去,羊肚菌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车,将新鲜羊肚菌送往市区市场。“这里采用的是‘羊肚菌+蔬果’轮作模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种植羊肚菌,其余时间轮作香瓜、西瓜等特色果蔬。”村党总支书记黄炜植介绍。大棚内安装的智能温控及喷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物联网技术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基地还配套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土地流转、设施入股等方式,村集体投资50万元建成10亩羊肚菌种植区,亩产鲜菌达300斤,经深加工后实现年产值54万元,净利润突破30万元。
2025年8月,戚关村启动鸡枞菌恒温大棚建设项目,新增2座温室大棚种养鸡枞菌,内设3排4层不锈钢菇床架,现正在进行200m³预冷冻库与144㎡削菇车间建设。鸡枞菌一年可采收三季,三季预计达7万斤,每斤市价在20元左右,年净利达40万元以上。8月中旬撒菌包,即将迎来第一茬采摘,该项目是津市市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成长型项目之一。
生态养殖激活“一池春水”
关桥坪的标准化鱼塘里,桂花鱼不时跃出水面。这片曾因内涝“十年九淹”的低洼地,在2022年建成排涝机埠后,内涝情况得以有效解决。
2023年,通过公开竞标为这片470亩的水域引入了湖南碧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每年发包收入达18.3万元。这种“以水养鱼、以鱼护水”的生态循环模式,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粮食安全筑牢发展“压舱石”
站在修缮一新的内渍堤上,千亩良田尽收眼底。稻田里,插秧机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被整整齐齐地插入田中。戚关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了“津市马家弯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打造优质水稻品牌“玉针香”。
2023年,嘉山街道在戚关村11、12组引进项目新建灌溉机埠一座。今年,投入38万元实施胥家湖内渍堤修缮工程项目,让内渍堤更稳固、排灌能力大幅提升,保障了全村千亩农田和400亩鱼池的稳产高产。“内渍堤的修建彻底解决了过去内涝外患的问题,种粮更有底气了!”种粮大户雷芳指着田间穿梭的插秧机说。2024年,全村早稻种植面积达600亩,油菜播种面积突破200亩,集体经济收入约21万元。
村里为农机服务队配备抛秧机、履带式耕田机、收割秸秆还田一体机、节能烘干机等新型高效机械,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农技专家定期开展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通过集中采购农资、订单收购等举措,帮助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
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用实践证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路。下一步,嘉山街道将继续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径,让更多“戚关经验”在澧水河畔开花结果,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画卷。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