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黄水莲 李芳
在信息爆炸、学术繁荣的时代,闪光灯往往聚焦于学术大家与科研前沿,而在聚光灯之外,有一群人正默默耕耘,为学术知识的传播、交流与传承搭建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平台。《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的聂志宇便是其中的一员,一位普通却绝不平凡的高职学报编辑。她用多年的坚守与细致,诠释了“为人作嫁”的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闪烁着动人的光彩。2016年已在本科任职的聂志宇因家庭原因来到了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从一位英语专职教师成为了一名学报编辑。
一方书桌,万千气象
聂志宇深知,作为一名编辑,要给作者一句准确的修改意见,自己得先翻过十本书。于是,知网的搜索记录里,她比作者更早读完参考文献;为了核对一条1979年的邮政技术数据,她翻阅旧书并辗转询问了多位专家,务必确保数据的准确。入职以来,她以第一责任人身份完成学报20余期的出版;校对论文600余篇,多年来都保证学报差错率在万分之二以下,在她与编辑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学报于2020年获评RCCSE核心期刊,且2024年获评编校质量检查“优秀”刊物。
走进聂志宇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堆积如山的稿件、密密麻麻的校对符号和常年亮着的电脑屏幕。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波澜,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审稿、校对和沟通协调。高职学报作为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推动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窗口,其作者多为奋战在教学与实践一线的教师和技术能手,他们的文章或许在理论深度上有所局限,但却饱含着宝贵的实践真知与探索精神。聂志宇深知这一点,她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眼光,去发现每一篇来稿的闪光点,细致地帮助作者梳理逻辑、锤炼文字、规范格式,让那些源自实践的真知灼见能够更加清晰、规范地呈现出来。
甘为人梯,静待花开
编辑工作是一场“幕后”的修行。当作者的姓名变成铅字获得认可时,聂志宇的名字却鲜有人知。“为人作嫁”,她常笑着用这句话形容自己的工作,言语中没有丝毫抱怨,唯有坦然与满足。她认为,编辑的价值不在于台前的风光,而在于能够成为作者成长路上的“垫脚石”和“把关人”。许多青年教师与一线工程师的第一篇论文,都是在聂志宇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修改建议下得以完善和发表,从而迈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这种成就他人、静待花开的喜悦,是她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学术传播的新形态,聂志宇并未故步自封。她积极学习新媒体知识,推动学报的数字化建设,探索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学报影响力,让更多优质的高职教育成果能够被看见、被引用、被应用。她在坚持学术规范的同时,也注重稿件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努力在学术严谨性与职业教育特色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使学报真正成为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她通过聚焦产业需求,打造服务行业发展专栏;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打通产教研转化通道。对接一线产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技术痛点,开设针对性专栏,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解决方案转化,例如2025年开设了“低空智联通信技术”“教培融合”等专栏,其中教培融合新模式的成功案例为同类院校、相关企业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学报突破单一刊发功能,成为连接院校资源与社会需求的中间平台。
平凡岗位,不凡坚守
没有鲜花簇拥,少有掌声雷动,有的只是对文字的敬畏、对学术的尊重和对事业的忠诚。聂志宇是无数默默奉献的学术期刊编辑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工作琐碎而具体,却关乎学术生态的基底健康;他们的身影平凡而普通,却是知识传播链条中坚实而可靠的一环。
正是这份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所高职院校的学术土壤,助力着师生们的成长与进步。聂志宇的故事,是一首关于责任、奉献与热爱的诗歌,讲述着每一个恪尽职守的平凡岗位,每一份不求名利的坚持。如果你在某天翻开《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看到页脚那行小字:责任编辑聂志宇,那是一个普通人用多年的坚持,在浩瀚学术星空中点亮的一颗恒星——不夺目,却长明。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