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万珂舸
“榫卯结构里藏着‘阴阳相济’的智慧,建筑专业课程中蕴含‘精益求精’的匠心。”在湖南建设技师学院(湖南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上,这样的文化与技能互融场景已成常态。自2017年起,该校始终锚定“培养有根有魂有能的新时代工匠”核心理念,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专业教育的融合创新,构建“双融四维”文化育人新模式,着力破解职业教育“重技能轻素养”“文化与技能两张皮”的突出问题,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能。
破题:以文化之力解育人之困
“刚入学时总觉得读职校没奔头,直到在木工手作课上拼装传统木构,才明白手艺里有乾坤。”该校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周洁的感悟,揭示了职教领域长期存在的“空心化”现象:许多学生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被动选择职业教育,普遍面临自我认同低、职业信念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学校文化育人也曾一度面临教学内容零散、实施路径模糊、跨学科融合不足的现实挑战。
“中华文明‘道器合一’的哲学观,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该校校长潘瑞旺表示,基于建筑类院校的专业特色,学校确立了以“文化铸魂立心”为引领方向,系统提出“双融四维”育人思路:以“文化传承与技能发展双向融合”为核心,围绕“明德、启智、润心、尚技”四个维度,将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教育管理、课程改革、技能培养、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真正让“工匠精神”深植于文化的土壤。
实践:构建“课程·场景·数智”三位一体育人新生态
课程是文化育人的核心载体。该校秉持“专业为体、文化为用”融合理念,系统解构公共基础、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的文化要素图谱,建立传统要素与专业知识的双向映射矩阵,重点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与传统美德三大文化维度,结合湖湘文化和建筑专业特色,编写文化育人校本教材,制定10余门代表性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形成“精神孕育—心技融通—德行涵养”三层耦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强化第一课堂筑基固本功能,将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程,推动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建筑力学课中讲解“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在砌筑实训中渗透“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并建立融合课程教学评价机制,通过教学前测与后测持续优化知识结构、调整教学方法。
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则为文化育人拓展实践空间。学校连续8年举办鲁班技能文化节,开设木工手作、传统砌筑等情景工作室,共建焊接、BIM建模等大师工作室;设置“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建筑里的中国智慧与精神”等系列选修课程,组建舞龙、华服、华声、非遗手作等文化社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文化。同时,联合非遗实践基地、古建筑保护机构、文博馆等,开展行走的传统文化场馆、非遗技艺沉浸式研学、古建筑修护等活动,打造具象化、在地化的第三课堂,实现三类课堂有机衔接。
数智化手段更让文化育人焕发新活力。学校系统梳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典籍及数字资源,通过知识图谱构建、三维建模等技术建成“文化立心”系列数字资源库;融合数字光影中的建筑艺术、VR虚拟非遗工坊、AI心理剧场等数智手段,打造“技艺研习-情境浸润-实践创生”三维场景;贯通“鲁班技能文化节展演+AI实训+研学实践”场景链条,形成“数字资源精准推送-教学行为动态适配-育人成效智能反馈”的闭环生态,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传递转向动态交互。
成效:匠心结硕果,辐射显担当
“文化立心”的深耕细作,换来了育人质量的显著提升。文化明德方面,通过“党建+”“团建+”“大思政+”等形式,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学生“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与“自强不息、守正创新”人文精神同步培育;文化启智方面,融合课程让学生职业素养持续提升,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文化尚技方面,近5年学校建筑类竞赛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奖项8项、省级奖项5项、市级奖项9项;文化润心方面,“文化润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文化与心灵”小剧场、“技艺+滋养”工作坊等形式,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成果推广上,学校联合10余所中高职及技工院校,通过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开展校际教研交流、移植育人经验等方式,推动“双融四维”模式广泛应用,累计惠及学生近3万人次。其鲁班技能文化节、非遗传承活动等屡获《China Daily》《华声在线》《红网》《长沙晚报》等媒体报道,彰显出文化育人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构建VR/AR虚拟文化体验平台,引入更多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成果推广与模式输出,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该校文化育人项目负责人陈晓英表示,将持续深化文化与技能的融合创新,为培养更多“有根有魂有能”的新时代建筑工匠筑牢根基。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