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14日讯(通讯员 黄小文)“全班44人,本科上线10人,其中一本1人,创咱们班历史(普通班)最好成绩!”7月中旬,武冈市第十中学高三265班的高考成绩单在校园里传开,班主任曾芳老师拿着那张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的名单,眼眶红了。这个在县域中学坚守了16年的班主任,用三年时间带着一群“起点不高”的学生,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县城中学,倾听曾芳老师与学生们的成长故事。
高一:把“参差不齐”的拼图,拼成“并肩向前”的模样
2021年接手新班级时,曾芳老师面临的挑战不小:班里54名学生,一半来自农村,基础参差不齐,还有几个因中考失利带着“自卑”入学。“县域中学的孩子,缺的不是努力,是信心和方法。”曾芳老师说。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本“成长日志”,让他们每天写下“今天学会了什么”“想感谢谁”。农村来的小婷性格内向,数学常考不及格,日志里总写“我好像学不会”。曾芳老师发现后,每天晚自习后留她15分钟,从小学的基础公式补起,还特意在她的日志本上画笑脸:“你昨天算对了3道题,比前天多1道,这就是进步。”半年后,小婷的数学成绩从12分提到50分,日志里开始出现“我想考师范大学”的字样。
为了让班级更有凝聚力,曾芳老师在班里搞起“小组互助制”:6人一组,座位按“优中弱”搭配,早读互相抽背,晚自习轮流讲题。“以前觉得学习是‘一个人的战斗’,后来发现小组里谁掉队了,大家都着急。”班长小敏说,高一下学期的月考,班里整体平均分较入学时提升了很多。
高二:在“爬坡期”搭梯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往上走”
进入高二,学科难度陡增,班里出现了“瓶颈期”:有的学生明明很努力,成绩却原地踏步;有的开始焦虑失眠,甚至想放弃。曾芳老师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本“学情跟踪表”,记录着每个学生的薄弱科目、情绪波动,甚至“最近是否按时吃饭”。
学生小晖是体育生,文化课一直是短板,尤其是英语和数学,每次考试都是十几分。“小晖经常说,体育练好就行,文化课差不多得了。”小晖一度想放弃。曾芳老师却拉着他分析:“你体育成绩能上一本线,但文化课差30分就会被刷下来,咱们每天多记5个单词,半年就能多拿10分!”她还找英语老师一起,为小晖定制了“基础单词+简单语法”的专属复习计划。高考时,小晖的英语考了79分,顺利被河南理工大学体育专业录取。
针对学生的焦虑情绪,曾芳老师在教室后面设了个“树洞角”,学生可以写下烦恼,她每天晚上都会一一回复。“老师,我怕考不上大学让爸妈失望”“我总忍不住上课走神”“我总是沉迷游戏”……无论问题大小,她都认真回应,有时是一句“尽力就好,你已经很棒了”,有时是一个具体的专注力训练方法。“看到曾芳老师的回信,就像心里被点亮了一盏灯。”学生小梦说。
高三:用“县域班主任的坚守”,托举孩子们的梦想
“高三这年,曾芳老师的办公室灯总亮到深夜。”这是学生们对她最深的印象。作为县域中学的班主任,她知道,这里的孩子想“走出去”,要比大城市里的孩子付出更多,而她能做的,就是“陪他们熬住”。
每天清晨6点,曾芳老师准时出现在宿舍楼下,喊学生们起床早读;中午,她自己扒两口饭就到教室里关注孩子们吃什么、情绪怎样,这种沟通交流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到特别温暖,有动力;晚上9:45晚自习结束后,她还要在办公室整理第二天的复习重点,常常拿书本、资料回家研究到凌晨。而自家的两个小娃娃却很少有时间陪同,很多次,她重感冒发烧到39度多,医生让住院,她却揣着一袋子药回了学校:“这时候我不在,孩子们容易慌。”孩子们总是劝老师:“老班,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放心去看医生,我们会自律、努力的。”
为了帮学生们“抢分”,她研究了近5年的高考真题,把高频考点整理成“口袋手册”,让学生们利用碎片时间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她组织了“每日一道基础题”打卡,确保他们能拿到“保底分”;就连高考前一周,还带着学生们去操场跑步、摄影减压:“别想太多,发挥出平时水平就行。”
如今,看着学生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小露被师范学院录取,小晖被河南理工大学体育专业录取,曾经自卑的农村娃晶晶、自由散漫的小宇都考上了音乐学院……曾芳老师觉得,这三年的辛苦“值了”。她说:“县域中学的班主任,就像田埂上的守望者,看着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在武冈这个县级市,像曾芳老师这样的班主任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县域里的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这份坚守,或许平凡,却在改变着许多家庭的命运,也在书写着县域教育最动人的篇章。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