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罗斌
邵东作为“中国皮具箱包生产基地”和“国家箱包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皮具规模企业达1000余家,箱包类个体户达2469户,直接从业人员1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20万。2023年,邵东皮具箱包产值达135亿,箱包产业具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当然,邵东皮具箱包行业也面临着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产品也面临着个性化与定制化的问题。
邵东市职业中专学校的皮革工艺专业属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专注皮具箱包设计以及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该专业的“三创”技能培训模式,顺应邵东皮具箱包行业需求,肩负着为皮具箱包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之重任。
技能培训理念
学校党总支书记黄顺武对皮革工艺专业提出并构建了以“创优、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三创”成才教育培训模式(以创优激发进取精神,以创新培养核心素养,以创业提升实践能力)。秉承“以三创为核心,服务产业发展”的培训理念,旨在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为邵东皮具箱包产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技能培训方法
构建合理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优、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之中。黄顺武主导成立创新工作室,举办创业大赛,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让学生在"创优-创新-创业"的进阶培养中实现自我价值。近年来,学生在湖南省中职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45个。以周应平为首的一批专业老师,自行开发了皮具专业教材体系,并将其用于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其中《箱包手工出格》获省级精品课程一等奖。
强化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多家皮革箱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如邵东阳光8点箱包厂、邵东醇龙箱包厂、湖南睿华服饰有限公司、邵东金鹰皮具制造有限公司、邵东长青皮具有限公司等。学校与这些箱包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确保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建立起了真正的“企业课堂”。
发掘项目驱动内涵。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案例教学功能。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技能培训渠道。除了在校内利用课堂和实训室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外,还灵活运用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技能培训。譬如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皮具箱包技能大赛,激发师生创优创新创业欲望,发掘潜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既让学生顶岗实习,又用于师资培养、科研服务;不定期派出专业老师下乡进行社会培训。
技能培训对象
学生的培训以在校就读的皮革工艺专业的学生为主、同时兼顾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优设计指导。
社会人员的培训属于短期快速技能培训。包括在职皮革工艺人员,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意设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社会创业者,为他们提供市场营销和创业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皮具箱包创业项目。近两年培训出具有皮具工艺技能的社会人员500人。
技能培训内容
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设计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皮革工艺技能提升。包括皮革材料识别、皮革制品设计、制作流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
创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提供创业规划、市场分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技能培训实效
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了支撑。培训为邵东皮具箱包产业提供了不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涌现了一批诸如李益娇、谢慧媛等在皮革企业担任高级设计师,能独当一面的企业技术骨干。
为企业技术革新注入活力。学校皮具专业毕业的学生以及我们培训出来的社会从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
为有志创业者增强创业能力。部分学生在培训后选择自主创业,成功孵化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皮具箱包品牌。
技能培训特色
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为保障产教融合实效,黄顺武大力推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工作专班,完善组织保障;与亮国科技、醇龙箱包等20余家企业建成产教融合共同体,强化政策保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送学生到企业岗位实习,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近三年,学校为市域企业开展技术服务400余次,培训青年技师1000余人次,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4000人次,成为邵东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三创并重:培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三者并重,相互促进。
实践导向:培训强调实践操作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技能培训经验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训内容要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让合格的受培训者能及时找到合适工作岗位。
强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操作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增强实践教学,黄顺武要求学校大力推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人才引进、企业实践等方式,使学校"双师型"教师达143名,建成湖南省楚怡创新教学团队、楚怡名师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同时与企业共建22个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他推动下,学校2022年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楚怡双优学校"。
在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优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邵东"千亿产业园"建设需求,黄顺武要求学校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推出"1331"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1主线、3阶段、3结合、1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主线”即“三创育人”。“3阶段”即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理论,将学生能力培养分为“产品提出、产品生产、产品推广”三个阶段,对应创优、创新及创业能力的培养。“3结合”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育人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融合”即试行现代学徒模式,将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如皮革工艺专业对接皮具工贸园,数控技术专业服务五金产业园,计算机专业与电脑城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特色。
"职业教育既要扎根地方,又要放眼未来。"黄顺武常说。面对新的挑战,他正规划建设更紧密的产教联合体,探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为邵东千亿产业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