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人物>正文

    郴州市第十五中学李石军:以数为桥 点亮思维之光

    2025-08-06 08:31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谢 振 华]

    华声在线通讯员 曾川

    在郴州市第十五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他被学生们称为“逻辑引路人”。他不满足于让学生“会做题”,更执着于让他们“懂思考”。他就是李石军。

    复杂知识“拆解开”,在理解中构建体系

    在讲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时,他没有直接抛出定义,而是从学生熟悉的“山坡坡度”入手:“登山时,陡坡和缓坡的区别是什么?”“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陡’与‘缓’?”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导数”本质上就是“曲线在某一点的倾斜程度”。随后,他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不同曲线,测量不同点的“坡度”,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瞬时变化率”的核心。

    他常说:“数学不是零散的公式,而是一张逻辑网。”每讲一个新知识点,他都会带着学生画“知识思维导图”,标注与旧知识的关联。比如学数列时,链接到函数的周期性;讲立体几何时,关联平面几何的证明思路。当学生能在脑海中“看见”知识之间的脉络,学习便从“死记硬背”变成了“理解建构”。


    让解题过程“慢下来”,在探究中培养思维

    “不要追求‘秒杀’技巧,要搞懂‘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李石军课堂上的高频句。他从不直接给出解题步骤,而是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可能的思路”,哪怕走弯路也没关系。

    一次讲“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班里的学霸很快给出了答案,李石军却追问:“如果把参数和变量换个位置,解法会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本质是求函数的最值,还是定义域的范围?”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代数、几何、导数等多个角度切入,而“找到最优解法”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他还鼓励学生写“解题反思日志”,记录“最初的错误思路”和“突然开窍的瞬间”。

    让数学思维“走出去”,在应用中感受力量

    李石军常把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学统计时,他让学生分析学校食堂不同窗口的排队时间,设计“最优打饭方案”;讲概率时,结合彩票中奖率、天气预报准确率,讨论“如何用数据避免直觉误区”;甚至在讲到函数单调性时,延伸到“个人成长曲线”。

    家长们常问李石军:“您教的学生成绩一定很好吧?”他总是笑着说:“成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我更希望他们记得,数学教会他们冷静分析、拆解问题、寻找规律——这些能力,会帮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李石军的教室里,数学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照亮思维的光。他用耐心与智慧,让学生们明白:解题如解世,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才能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道“难题”。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