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彭如兴
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公费师范生到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三民族中学的英语教师,李佳用五年时光在苗乡教育沃土上写下了生动的“青春答卷”。作为一名党员、乡村教师,她始终牢记“公费师范生”的使命,以教学为基、以教研为翼、以育人为本,在苗乡校园里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
她的“暖”是看见每一个角落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更是良心的。李佳一做就是三年。她深知,对于乡村的孩子而言,考上高中不仅仅是一次升学,更是改变命运轨迹的重要一步。这背后,需要老师付出加倍的细心与耐心。
她班上曾有个男孩,聪明但内向,总坐在教室的角落,像一棵沉默的小草。李佳没有急于找他谈话,而是默默观察。她发现,男孩抄写的英语单词总是格外工整,连标点符号都标得一丝不苟。一次英语课抽查抄写,李佳拿起他的本子展示给大家:“你们看,他写的每个字母的大小写、间距都特别标准,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同学们都凑过来看,男孩的耳朵悄悄红了。李佳翻到他抄错又划掉重写的地方,笑着说:“这种认真订正的样子,比全对更让人佩服呢。”她把本子轻轻放回他桌上,补充道:“下次学校的英语书写比赛就让你代表我们班去。”男孩的头,在那一刻悄悄抬了起来,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
从那以后,李佳的办公室成了许多孩子倾诉心事的港湾。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细微的情绪变化,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鼓励和引导。她所带的班级,总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学生们彼此关心,共同进步。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她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这是对她润物无声工作的最好肯定。后来,她将这些实践中的思考与感悟写成文章,其关于如何做一名温暖教育者的论述,获得了省级教育专家的认可。
她的“专”是为学生寻找出路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尤其是在乡村,李佳面临着一个普遍的难题:如何让孩子们告别“哑巴英语”?
她没有停留在抱怨环境上,而是将问题变成了课题。担任英语教研组长后,她带领同事们一起探索。她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像海绵一样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她设计的课堂活动,总是充满了趣味性,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在表演中,大胆开口。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具说服力,她主动报名参加教学竞赛。从2021年的镇级一等奖,到2022年的市级二等奖,她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探索是行之有效的。她精心打磨的教案,也被评为县级优秀。这些荣誉,不是为了装点自己,而是为了给学生们蹚出一条更有效的学习之路。
她的“光”是点亮更广阔的世界
李佳老师相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学生困在课本里,而是要为他们打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
她自己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这份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学生。她自费购买了许多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放在教室的图书角,鼓励学生传阅。她常常在课前花几分钟,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心得,或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首动人的小诗。
渐渐地,孩子们的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身边的琐事和网络游戏。他们开始讨论书中的人物,畅想外面的世界。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学生在各级学科竞赛中脱颖而出。这些奖项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名次本身,它代表着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代表着他们视野的开阔。2024年,李佳被评为“县级书香教师”,这束光,正通过她,照亮了更多学生前行的路。
五年,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或许不长。但李佳,这位年轻的党员教师,已经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乡村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她就像一道温暖的光,安静地照耀在苗乡的土地上,不追求夺目,却足以融化冰雪,给予力量。未来,她的光芒,将继续温暖和引领更多的孩子,走向更远的远方。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