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唐平
“咚——咚——咚——”2月5日晚上,武冈市西直街锣鼓喧天。伴随着铿锵的鼓点,光明小学22名“少年龙”腾挪闪转,一条20米长的金龙时而凌空盘旋、时而贴地疾行,赢得围观群众阵阵喝彩。短短两小时,线上线下观看量突破一万人次。谁能想到,这支“专业队”竟来自一所占地仅3640平方米、仅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袖珍”小学。
这是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土体育资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Y20230457)结题前的最后一场社区展演。4年来,项目主持人、光明小学校长曹丽君带领团队,把武术、舞龙两项非遗资源“搬进”课堂,用“335”模式蹚出了一条“小场地也能办大体育”的乡土教育新路。让我们一起探寻这场“乡土体育革命”的幕后故事。
从“无地无师”到“人人会武”
“过去,体育课就是跑圈、跳绳、做广播操。”体育教师苏本炎坦言,校园小、师资弱、课程散,一度让体育教学陷入“三无”窘境。2021年10月,学校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契机,把武冈本土盛行的武术、舞龙引入校园,开启了一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教改实验。
项目组创新性提出“335”模式:“光明树”三级课程——根系课程(课堂普及)、主干课程(社团精研)、枝叶课程(社会拓展),实现“人人会五步拳、班班有舞龙队”;“三融”教学法——文化技能融合、体育思政融合、个体团队融合,解决“就动作教动作”的碎片化难题;五育融合机制——以体育德、以体启智、以体健身、以体增美、以体悦劳,让体育课变成“五育并举”的综合育人场。
“以前学生体质达标率90%,现在99.2%;以前武术舞龙比赛是空白,现在省市级奖牌12块。”曹丽君用一串数字佐证变化。
课堂革命:从“模仿动作”到“传承精神”
“抱拳礼——起势!”上午9:00,三年级(2)班正在上演“互联网+武术”情景课。教师轻点屏幕,AI系统实时捕捉学生马步角度,大屏同步用红绿光带提示动作标准度;故事角里,《少年霍元甲》动画正在播放,孩子们边看边学,一招一式透着精气神。
“我们开发的《光明武术》《光明舞龙》校本教材,把技术动作拆成‘微技能’,把文化故事编成‘微思政’,让孩子们在汗水中懂礼仪、悟精神。”项目组成员李成刚介绍,课堂普及阶段,全校100%学生掌握2套武术操、60%学生掌握1套舞龙基本步法;社团精研阶段,44名武术队员、22名舞龙队员分层走班;社会拓展阶段,孩子们走进社区、走上赛场,把非遗“舞”给更多人看。
社区联动:从“校园一枝花”到“满城龙狮舞”
“光明小学的娃娃把龙舞到了我们家门口!”西直街居民点赞。2025年春节,“龙狮共舞”文明实践线上观看量突破1.7万人次,“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成为武冈市民热议话题。
“小场地”借助“大舞台”完成突围:学校操场不足800平方米,但通过“时空交错排课+社区共享”,学生人均训练时间提升40%;通过“校社联动”,家长志愿团、武术协会、非遗传承人纷纷加入,师资队伍从2人扩展到15人。
成果辐射:从“一校一品”到“区域样板”
“光明经验”迅速在邵阳乃至全省发酵:2024年,学校案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集》,为武冈唯一小学学段代表;2025年,《湖南教育》A刊以《乡土体育资源与思政融合的创新实践》为题深度报道,阅读量突破10万+。项目成果辐射带动多所兄弟学校。
8月,项目将迎来省级专家结题鉴定。曹丽君信心满满:“我们希望把武冈的乡土体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每一所‘小’学校都能办出‘大’体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传统体育的滋养下龙腾虎跃、茁壮成长。”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