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贺燕顺
在双峰县城东学校,朗朗的晨读声中,总有一个瘦小的身影,提前站立在教室门前——她是学生口中的“贺姐”,同事眼里的“定盘星”,更是双峰英语教育改革的探路人。执教三十载,贺雅文在城东这片热土上默默耕耘,更用家访足迹与教研灯火,织就一张托举农村学子的温情之网。
课堂魔力:童谣破冰,情境搭桥
贺雅文常说“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程,得先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她深知,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而吸引学生是成功的第一步。她将英语课堂化作一个充满魔力与温度的空间:枯燥的英语词汇,经她配上节奏明快的英文童谣;抽象的语法规则,被她设计成“情境法庭”,学生化身“语法检察官”,在对话辩论中厘清主谓宾的逻辑;听说课上,她引入“生活情境速写”活动,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校园晨跑的热闹、家中晚餐的温馨,让语言真正成为表达自我、连接世界的桥梁。她的课堂总是热闹非凡:朗读声、争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不知不觉中,她放下了老师的严肃,融入了“一起学英语”的集体之中。学生私下里亲切地称呼她为“贺姐”,这朴素的称谓背后,是学生对她课堂魅力的最高认可。她曾经接手了一个班级,全班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畏难退缩。贺老师没有厉声训诫,而是精心策划了“共读一本英文绘本,共写一封成长邮件”活动,以语言为桥,重新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班级的热爱。
家访暖心:手记传情,计划融冰
贺雅文的教育情怀远不止于校园围墙之内,她的身份不仅仅只有英语老师,还是多年的班主任。她深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父母与孩子的桥梁,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更是倾注了母亲般的关怀。她有一个从不离身的“家访手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与英语学习的细微变化。小杰同学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性格孤僻,各科成绩明显下滑,特别是英语。贺雅文多次上门,戒掉了他的手机瘾,还逐句辅导他的英语课文,更与他年迈的奶奶促膝长谈,一起制定“每日15分钟英语听说”的关爱计划。周末,贺雅文经常把小杰和情况相似的孩子带回自己家中,一顿家常饭,几本图文并茂的英文读物,几番简单的英语对话,慢慢融化了孩子们心头的冰霜,让这些常年远离父母的孩子有了母爱,有了亲情。在不倦的行走与叩问间,她对“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信念有了最坚实的践行。
教研开山:倾囊相授,团队共进
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中坚力量,贺雅文深谙“独行快,众行远”之理。她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毫无保留地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享给同事,每周固定的教研时间,她的分享总是干货满满。在学校的“青蓝工程”建设中,贺雅文多次获得学校的表彰奖励。青年教师小彭在贺雅文指导下,从最初英语课堂的青涩生硬到逐步形成“情境互动”教学风格,最终在县级英语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贺雅文常说:“语言的边界需要不断打破,教研就是那柄开山斧。”她带领团队探索的“情境化语言实践”模式,已在城东学校生根发芽,并逐步惠及双峰更多学校。
从课堂的点滴创新到家庭访问的深切关怀,再到教研领域的锐意开拓,贺雅文用爱与智慧编织着一张张教育的网,以心为灯芯,以爱为灯油,于无声处点亮一片未来星河。三十载春秋流转,她教孩子们说世界的语言,更教他们懂世界的温度,而她自己,早已成为双峰教育版图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暖灯。
责编:罗 江 龙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