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题记
曾见江河奔涌,惊涛拍岸时以为是天地骤变的奇迹,直到俯身细看才懂:那滔天巨浪的源头,不过是山涧里一脉细流,在蜿蜒时不骄不躁,在浅滩时默默蓄力,经千沟万壑的汇聚,最终才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人生逐梦亦是如此——所谓梦想的实现,从不是骤然点亮的星火,而是立志与坚守共同汇聚而成的巨浪。
若想成巨浪,需坚定心中的志向。若无成浪之愿,怎谈微澜之力?古人在《尚书》有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躺下是敦煌 醒来还是敦煌”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梦想,让她明知前路风沙,从青春到白发,仍朝文化长河的巨浪涌动;弃医从文是以鲁迅先生心中拯救麻木不仁的梦想而做出的抉择,正是这个梦想,中国人的民族心才终于被唤起;八分九三是亚洲人田径赛跑的最高纪录,也是苏炳添以“突破黄种人速度极限”为理想不断拼搏的结果。“少年应有鸿鹄志 当骑骏马踏平川”,他们的这份初心让人在“要不要开始”的犹豫中坚定方向——没有对梦想的渴望,便不会有“开始行动”的勇气。青年须早立志,立志,何不以家国为方向?
若想成巨浪,需要每天微澜的涌动。若无坚定之心,微澜终难成浪。微澜成浪,离不开每一次与河床的相搏、与礁石的碰撞,逐梦途中,只有不断涌动方能让力量沉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怀揣“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把双脚扎进稻田。从发现野败稻,到培育出超级稻,数十年里,他在田间弯腰观察稻穗、蹲下测量株高,用汗水浇灌每一寸稻苗。正是这深耕土地的踏实,让杂交水稻的“巨浪”,一次次改写世界粮食产量的格局。爱迪生发明灯泡,是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所推动,他曾无数次被人质疑,却回应没那么快发现结果并不重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方能让智慧的发明拨日云开。愈挫愈勇的他同样以扎根实验室诠释逐梦路径。
若想成巨浪,需永葆抵抗挫折的勇气。若无直面挫折之劲,浪也终必溃散。微澜成浪的途中,总有狭窄河道、陡峭岩壁阻拦,唯有敢于抵抗,方能闯出全新天地。清华学子江梦南从小双耳失聪,但勇于与命运作斗争,从触摸父母的喉咙震动,再到自己反复捉摸练习,她跨越唇语这座大山,与这个世界再次相连,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天问一号”探测器团队,在探索火星的征程中,面对地火距离遥远、火星环境复杂等难题,没有因循守旧。他们大胆创新轨道设计,突破传统测控通信模式,在一次次技术攻坚里,让中国火星探测的“浪潮”,成功拍向红色星球。
逐梦如逐浪,志向是扬起的帆,扎根是稳稳的锚,迎难而上是凌厉的桨,三者合力,方能让微澜成浪。愿吾侪青年以志为帆,扎根现实土壤,勇破前行险阻,让个人逐梦的浪花,融入时代发展的滔滔江河,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澎湃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磅礴声浪 !
(作者/肖彩萱 洞口一中690班 指导教师/王慧琳)
责编:罗 江 龙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