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7岁的霍去病率军出征,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铮铮宣言;当21岁的申怡飞成为5G核心技术研发者,说出“在通信领域,中国人的声音必须足够响亮”的庄重发言。少年心事就不再拘泥于“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局限于天晴冷暖,风花雪月之中。与其“以手抚膺坐长叹”,不如响应李贺的号召:当凌云之志,展望未来光明坦途。
大漠孤烟万万里,守疆理想日日来。少年高适多次在诗中表达对将军李广的钦慕,区别于李白雄奇瑰丽的寻仙访道之路,不同于杜甫曲折坎坷的求仕之途,高适的理想存在于孤烟落日之中。他想当边疆厮杀的一把锋利的剑,即使血迹斑斑,也要敌人叫苦不迭,要为祖国开疆扩土。少年心事根植于心,成为笔下流淌的诗句,成为多年以后晚唐的一束烽火。可见,若少年心事成为信仰,纵然理想远在万里之遥,一步一行,长此以往,遥远只会为成功加冕。
笔剑峥嵘岁月里,逆行而上引路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探索史,是一部奋斗史。乱世见志士,少年周恩来在沈阳书院掷地有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五四运动”中由学生扛起的一片天,无不在昭示着:青少年的心事也可以波澜壮阔到比肩民族的使命,国家的未来。时代从不是阻碍,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应从不缺逆行的勇气,应勇于发出少年心事,不向自怨自艾低头。
反观当下,浮世喧嚣,哀叹之声不绝于耳,“摆烂”之风盛行。少年心事中蕴含的正能量,已逐渐在浮躁中被吞噬,这绝不是长远之行应有的现象。正能量应如永恒的光,穿透迷茫黑夜,于黎明处抵达,焕发出每个少年心中的光亮。
世界变局深入演进,少年担责刻不容缓。青少年生在当今盛世,享受改革开放之便,迎接风险和挑战。我们当如宝剑拥有无比锋利的理想,如寒梅拥有飘香千里的梦想,任由时光洪流冲刷,也要少年心事永不褪色。这就要求我们,深耕学业,实践不辍,于细微处见真知,于无声处感真情,在思维体操中锻炼思辨能力,在劳动践行中培养实干风骨。把少年心事和国际局势联系,勇立时代之巅,决战未来之变。
纵观历史古今,无数少年志士隔空对话,抒发心中所想,或记载于史书,或流传于口头,或叙述于书信。少年心事千回百绕,总逃不过要民族振兴,要祖国昌盛。少年李贺不妄自菲薄,不坐幽寒而呜呃;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应升腾凌云之志,赋予少年心事不一般的力量,奔赴我们的星辰大海!
(作者/肖清涵 指导教师/王慧琳 洞口县第一中学)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