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5日讯(通讯员 陈晓燕 供图 李雨莎)“这片树叶像小兔子的耳朵!”“我要把这首歌跳给爷爷奶奶看!”近日,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春芽广场上笑语不断。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志愿者服务队正在此开展“筑梦童心,启智润心”暑期支教活动。10名师范生用专业特长与青春热忱,为乡村儿童打造了一场融合知识、趣味与温度的成长盛宴。
以“五育并举”为纲 打造特色课程矩阵
“老师,我的艾叶锤能给奶奶驱蚊吗?”在“传统艾叶锤制作”课堂上,孩子举着自己制作的艾叶锤问道。这门融合中医药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艾绒填充的技巧,更通过艾草“驱蚊保健”的知识讲解,传递了“关爱长辈”的传统美德。这样的特色课程,正是团队践行“五育并举”理念的生动实践。
依托小学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等师范专业优势,团队构建了“文化浸润+实践体验+安全守护”的三维课程体系:在美育与劳育融合方面,开设“树叶贴画艺术课”,引导孩子们用银杏叶拼蝴蝶、枫叶铺晚霞,在自然创作中提升审美能力;在音乐启蒙方面,通过“身体节奏拍拍拍”“简易奥尔夫乐器演奏”等游戏化教学,让孩子们在拍手、敲击自制乐器中感知节奏,将专业音乐知识转化为趣味互动;在安全教育方面,针对暑期风险,采用“情景模拟+真人示范”方式教授海姆立克急救法和防溺水知识,分年龄段实施教学——低年级重点学习呼救技巧,高年级侧重实操训练,切实筑牢安全防护意识。
“冰粉籽为什么能变成果冻?”在“趣味手搓冰粉”课上,师范生们从“植物胶质凝固”的科学原理讲起,引导孩子观察搓洗、凝固的全过程。当孩子们捧着自己制作的冰粉分享时,不仅尝到了甜,更触摸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
以“师范初心”为魂 实现双向成长赋能
“第一次站在讲台时,手心全是汗;现在能一眼看出哪个孩子需要鼓励。”志愿者左钰道出了师范生们的蜕变。7天里,他们既是授课者,也是学习者——备课前反复打磨教案,根据乡村孩子的认知特点调整语言;课堂上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用“故事导入”吸引注意力、用“小组竞赛”维持秩序,将课本上的“课堂管理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
这种“实践育人”的成效体现在细节里:音乐教育专业的志愿者将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用矿泉水瓶制作打击乐器;学前教育专业的队员针对留守儿童设计“情绪小卡片”游戏,在互动中拉近心灵距离。正如带队老师陈晓燕所说:“我们不仅要给乡村孩子带去知识,更要在这片土地上检验师范生素养。”
而对乡村儿童而言,这场支教是打开视野的窗口。在“树叶贴画展”上,孩子们用自然材料创作的“森林舞会”“海底世界”等作品,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音乐律动课上,原本羞涩的孩子主动举手领唱,眼神里多了自信的光。一位家长在收到孩子赠送的艾叶锤后说:“以前暑假总看电视,现在天天盼着去上课,还学会了关心家人。”
以“长效影响”为盼 书写青春支教答卷
活动期间,孩子们的作品在春芽广场展出,课程视频在当地村民的朋友圈传开,孩子的家长反映:“这些老师把孩子教得好,还这么有耐心。”离别之际永琪小朋友表示:“老师,你们下次还会来吗?谢谢你的七天指导,我和康祺会想你们的!”这种认可,源于团队对乡村教育需求的精准回应——前期调研发现当地艺术课程较少、暑期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将课程重心放在“补短板、强素养”上。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志愿者服务队计划通过“线上辅导+定期回访”延续帮扶,让短暂的支教成为长效陪伴的起点。
从课本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株洲师专的师范生们用7天时间证明:乡村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而是用专业能力搭建桥梁——让城市的教育理念走进乡村,让乡村的成长需求被看见。正如孩子们在感谢信中写的:“这个夏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画画和唱歌,更知道了‘原来学习可以这么快乐’。”这场青春与童心的相遇,既是师范教育“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更是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