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3日讯(通讯员 刘盈 刘志勇 蒋伟)7月7日至19日,以“影动新质,智启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湖南工业大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落幕。本次活动汇聚18位学界名家与业界精英,开设系列讲座并配套两场文化实践,以“前沿理论+跨界实践”的立体体系,展现影视艺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全国研究生打造聚焦“影视新形态”与“智能未来”的知识盛宴。
智能技术赋能:探索影视传播“新质”可能
围绕“智启未来”的核心,多场讲座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影视创作、传播与研究的颠覆性影响,揭示行业“新质”变革的底层逻辑。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梳理了中国电影四大黄金期发展脉络,他指出,2002年以来的产业化改革使中国成为“电影大国”,而迈向“电影强国”则需依托技术创新,在叙事、产业、传播等维度协同发力,让新主流电影与现实题材作品借助智能技术突破边界;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介绍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则以多模态大模型整合电影史料与专家系统,实现教学、科研、产业的数字化融合,成为“批判性数字人文”在影视领域的典型实践;中国传媒大学李春芳副教授以CCKS-CinemetricsV2技术为例,展现电影风格研究的数字化路径,展望“视频反向生成剧本”;戛纳电影节获奖导演李胤潜解析AI短片“涌现集叙事”,强调AI的“效率引擎”与“灵感催化剂”双重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张智华教授探讨AI如何推动网络影视突破传统限制,实现先锋性与实验性表达;科大讯飞董斌副总经理分享AI在营销传播中的七大能力,勾勒智能技术重构影视全产业链的图景。
研究范式革新:拓展“影动”多元视角
立足“影动新质”的学术探索,多场讲座突破传统研究框架,以跨学科方法论为影视研究注入新活力,体现“新质”时代的学术创新。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提出“艺术形态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论”,创新性引入“形态素”概念——即艺术中能表达意义的最小形态单元,强调需基于特定文化群体的认知理解形态意义,而非研究者主观解读。他通过解析形态与意义的多层次关系,揭示艺术形态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中介作用,为影视视觉符号研究提供新范式;兰州大学陈接峰教授以“主体在场”逻辑重构影史叙事,开辟“微观—宏观”研究路径;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中国电影”讲座,从美学根源层面打通传统艺术与现代影视的关联。深入解析中国传统绘画对电影的深层影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观对应电影的抒情性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内化为电影的民族精神内核,“迁想妙得”的艺术想象则滋养电影的创造性叙事。尤其对“镜游”“三远布局”“气韵生动”等传统美学概念的解读,揭示了中国电影在动态镜头、空间营造、艺术完整性上的民族基因,为影视创作如何扎根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伟科教授以《红楼梦》影视改编为案例,提出“忠实原著精神而非照搬”“学术支撑经典化”的改编原则,通过解析1987年版电视剧的成功经验,揭示文学经典向视听艺术转化的规律,展现传统文本与现代媒介的“动态对话”。北京电影学院薄一航副教授从“计算人文”切入,阐释“计算电影”推动影视量化分析革新。
国际传播与品牌视野:拓宽“智启未来”的跨界维度
除影视核心领域外,讲座还延伸至国际传播、品牌传播等跨界议题,丰富“新质”时代的认知维度。浙江传媒学院韦路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讲座,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新挑战,提出“协同传播”新范式。他先剖析AI在语言识别、内容生成等方面的优势与“缺乏意识、易生偏见”的局限,强调人类在价值判断、伦理监督中的不可替代性;中国传媒大学王昕教授解析智能时代品牌营销的“符号化转向”,提出品牌大模型构建需融合AI技术与文化内涵,从“工业生产”转向“符号打造”,强调品牌价值在于与消费者的意义共鸣。华扬战略传播研究院潘建新教授则聚焦公共关系与品牌危机管理,提出“技术透明化”“情感共鸣平衡”等新范式,指出AI时代品牌需从“危机应对”转向“价值重构”。
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实践:连接传统与未来
在技术与学术创新之外,暑期学校始终锚定文化根脉,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新质”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影视中“动”起来、传下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高长力副会长的“中国电视剧精品创作”讲座,则从行业实践层面指明“新质”时代影视创作的核心准则。他强调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手工创作的情感深度与人文价值愈发珍贵,提出电视剧精品化需遵循“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更佳体验”的目标。其对微短剧“小切口、大共鸣”的建议,以及地方电视台依托地域资源打造特色IP的思路,为影视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四川美术学院周宗凯教授以“古动物数字复原”实践为例,讲述如何以数字技术复活和政古动物群、中国恐龙等本土古生物资源,构建熊猫进化谱系的数字资产,展现“科技+艺术”活化文化遗产。
实践研习中,学员走进醴陵陶瓷博物馆、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触摸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构建“传统—现代—未来”文化传承链条。
本次暑期学校实现了智能技术与影视艺术、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的三大融合。来自全国的研究生在AI与影视的前沿探索中触摸行业未来,在跨学科研究方法中拓宽学术视野,在文化实践中深化传统认知——这既是一次知识的碰撞,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思想启蒙。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将持续以暑期学校为平台,汇聚全球智慧,探索影视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培养“懂艺术、通技术、有文化”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