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1日讯(通讯员 洪展博 刘李丹薇 陈耀华 潘梦婷 蔡佳蒙 许方略 供图 郭雨菲 王子恬)为了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推动大学生实践的发展,同时体现环保的重要性,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结合的有效路径,提升实践团队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服务能力与专业素养,7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赴蜀山区志愿服务实践团在安徽理工大学采访了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小庆教授,就垃圾分类的影响及高校相关探索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何小庆结合自身经验,就大学生社会实践、环保宣传策略及合肥市垃圾分类现状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为青年学子参与环保行动提出建议。
实践团在安徽理工大学门口合影留念
何小庆高度肯定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她回忆自己大学时期参与下乡活动的经历,认为与基层群众接触能拓宽视野,对职业规划大有裨益。“暑假与其虚度,不如投身实践。”她鼓励环境专业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升环保宣传的实效性。
针对团队关注的垃圾分类问题,何小庆指出,垃圾分类对合肥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尤其能减少生活垃圾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她同时强调,巢湖富营养化问题的主因仍是农业面源污染,需综合治理。谈及合肥市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她坦言部分区域设施不完善、市民习惯尚未养成,建议“从青少年教育切入,通过一代代人逐步推动观念转变”。
何小庆特别提到AI技术在垃圾分类中的创新应用。“AI垃圾识别系统或许能破解‘不会分’的难题。”她举例称,此类技术已在地质矿物识别领域成熟运用,若降低成本推广,市民通过手机拍照即可自动分类,既能降低参与门槛,又能激发青少年兴趣。“未来可尝试与教育结合,让环保科普更生动多元。”
何小庆接受采访
采访中,团队成员还询问了何老师环境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升学建议等相关问题,何小庆表示,四年的本科生活是求学阶段中最为丰富多彩的时光,要珍惜作为本科生的日子,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本领,找到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为日后的科研打好基础。
何小庆耐心回复同学在专业发展上的相关问题
采访尾声,何小庆寄语青年学生:“环境专业学子更应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人参与环保。”她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服务社会,更能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团队成员与何小庆教授合影留念
据悉,该西农实践团队后续将结合何老师的建议,在合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科普活动,并探索AI技术推广的可行性方案。此次访谈为高校与地方环保合作提供了新思路,也展现了青年学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责编:罗 江 龙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