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贺燕顺
“立身万壑,烛光映亮千峰路;波润心田,粉笔耕耘百课春。”这副饱含深情的对联,是郑立波老师五十岁生日时,二十年前的学生跨越千里送来的珍贵礼物。三十五年如一日,这位大山深处的教育守望者,用青春丈量着石牛的每一寸土地——高枧的晨曦里留下他家访的足迹,小沅的暮色中回荡着他讲课的声音,常汉的山路上印着他护送学生的脚印,树山的教室里镌刻着他写板书的背影。岁月如歌,他的教育人生绽放着四季的绚烂。
烛光不灭照山径 细雨无声润新苗
“知识是穿透困难的光,读书是走出大山的桥。”这是郑立波在树山中学土砖教室里最常说的话。90年代的木板楼校舍里,他总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到深夜;坑洼的毛路上,他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家访,车筐里总装着给学生的旧衣服和作业本。
危立君同学永远记得那个烈日当空的中午。当他跟着父亲在龙上山坡挥汗如雨时,突然看见郑立波气喘吁吁地爬上陡坡。“人可以穷,但不能没有志向”——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14岁的少年扔下锄头,跟着老师重返课堂。如今事业有成的危立君常说:“郑老师不仅给了我书包,更给了我人生的通行证。”
三十五年来,郑立波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每一颗渴望成长的心灵。他送出的不仅是一件件旧衣、一顿顿饭菜,更是改变命运的信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三尺讲台生云锦 万卷诗书化虹霓
“郑乙己”的雅号在学生中口耳相传。那堂别开生面的"酒与诗"课上,他身着长衫演绎孔乙己的经典场景,让学生们在笑声中读懂鲁迅的深意;荷花基地的作文课上,他即兴吟诵“一水中分千亩荷”,引得学生争相续写;远足途中的山涧边,他妙改古诗"独怜幽涧中,老蛙松下鸣",让举着手机拍照的孩子们笑倒一片。
他的历史课更像时空隧道:讲三国时化身曹操横槊赋诗,说到戊戌变法又成了慷慨激昂的谭嗣同。学生们说:"郑老师的课像夏天的山泉,喝着解渴,品着回甘。"
郑立波用教育智慧证明: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里,最活的教材在生活之中。他像盛夏的阳光,让知识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蓬勃生长。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铁肩担起千钧责 慧眼洞明万里埃
2022年担任安全副校长后,郑立波把“严”字刻进了工作准则。烈日下他沿水库巡逻的身影,深夜里他潜伏QQ群的专注,放学时他品尝路边摊的谨慎,都成为校园安全的生动注脚。
他主导制作的防诈短视频“慧眼识诈骗”风靡全县,撰写的《留守儿童安全档案》成为范本。三年来,这片覆盖23个村落的学区,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家长们都说:“有郑校长在,我们的孩子就像站在最坚固的屋檐下。”
在安全教育的战场上,郑立波是永不松懈的哨兵。他用风霜般的严谨,为孩子们筑起生命的防线。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三十五年风雨兼程,一万多个日夜坚守。从青丝到白发,郑立波就像石牛乡的那棵老樟树——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叶,默默荫庇着幼苗。他常说:"教师这个职业,不在成就多大的事业,而在点亮多少心灯。"在乡村振兴的教育图景里,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点灯人",用平凡铸就着伟大,用坚守书写着传奇。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