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环卫工高温下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热议。深圳游客卢女士在大同旅游时,孩子不慎将电话手表遗落并被当作垃圾处理。接到卢女士通过12345热线的求助后,当地城管部门迅速行动,安排两名环卫工人顶着高温,耗时4小时,最终从8吨垃圾堆中成功找回失物。这本是展现服务热情的暖心之举,却因投入与回报的显著差距,引发了关于“值不值”的广泛讨论。
首先,这份服务的“温度”无疑值得肯定。事件中,从12345热线到城管部门再到环卫公司,体现了“接诉即办”的服务理念。正如大同市城管局所言,“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种将群众诉求放在首位的态度,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担当。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个体的求助,无论大小,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两名环卫工人的敬业精神以及他们事后拒收感谢红包的职业操守,更是令人动容。这种服务初心和奉献精神,是维系社会信任的宝贵财富。
然而,公众对“值不值”的质疑,同样需要正视。质疑的焦点在于:投入两名工人4小时高强度劳动,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动用垃圾转运车辆、占用处理场地等资源,去寻找一个价值不高的儿童手表,其成本是否远高于失物本身?这并非否定帮助行为本身,而是对公共资源如何更有效配置的理性关切。任何一个城市的公共资源,不管是环卫人力、车辆运力、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网友的担忧,实质上是期待公共服务在保持温度的同时,能够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如何平衡“帮”的温度与“值”的效率?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对于失物寻找这类服务,不能仅凭“有求必应”的热情,更需一套清晰的判断标准和工作流程。例如,是否可以依据失物的紧急程度,如救命药品、重要证件、价值影响、找回可行性,以及投入成本与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估?建立这样的机制,并非拒绝帮助,而是为了确保宝贵的公共资源能够更合理、更高效地服务于那些最需要、最合理的情形,避免“好心”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或是给劳动者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争议正推动着积极的改变。面对舆论对环卫工人辛苦付出的关切,涉事环卫公司表示将设立“助人为乐”基金,对参与此类工作的员工进行奖励,并计划将其常态化。这种将公众讨论转化为实际制度建设的做法,是积极的信号。它既是对劳动者付出的认可与保障,也为未来处理类似求助提供了更可持续的支撑。
“翻垃圾寻手表”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共服务的初心、公众的理性思考以及改进的空间。我们既要珍视和守护那份“有求必应”的服务温度与劳动者的辛勤奉献,也要理解公众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关切。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应是在保持温度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精度与效率。通过建立更科学的分级响应机制和完善的劳动者保障制度,我们能让每一次善意的“帮”,都在更合理的框架内持续发光发热,最终实现服务效能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杨雪静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