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通讯员 孟庆海 聂方勇 贾晓辉
6月,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中学的夏风格外温润。教室里,孩子们紧紧围着即将离去的冯雅文老师,小手攥着她的衣角,眼圈泛红。讲台上,她三岁的儿子懵懂地看着这一幕,忽然奶声奶气地说:“哥哥姐姐,妈妈教。”那一刻,冯雅文强忍的泪水终于落下。
这声稚嫩的童言,仿佛是她一年前那个决定的回响。
抉择:当母爱遇上师责
2024年秋,长沙市一中双语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冯雅文,得知对口帮扶的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中学急需数学教师,支教的念头刚起,就被现实拉扯:家中的孩子才满两岁。
“孩子太小,舍不得分开;支教任务,又放不下。”深夜的书房里,她对着地图上500多公里的距离,反复思量。最终,柔弱的双肩担起两份责任:“既然都要做好,那就一起带走吧!”
同事的惊讶尚未散去,冯雅文已抱着儿子,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通往苗乡的蜿蜒山路。兰里中学那间简朴的教师宿舍,成了她和孩子临时的家,也成了她耕耘教育热土的起点。
日常:生活重心的双线切换
兰里中学的清晨,总是从冯雅文宿舍的第一盏灯光开始。
天未亮透,小小的房间便已苏醒。一边是奶瓶的温度、早餐的香气,一边是摊开的数学教案、待解的习题。书桌一角堆着学生的作业本,墙角散落着儿子的积木,墙上两张表格并排而列——一张记录着班级数学成绩的攀升曲线,一张描绘着儿子蹒跚学步的成长印记。这两张表格,无声诉说着她生活的重心。
“最忙时,真像在打仗。”冯雅文回忆。一手轻拍着怀中不安分的小家伙,一手紧握着红笔批改试卷,是她常有的姿态。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孩子在操场蹒跚学步时,她抓紧课间十分钟为学生解惑;午休的片刻宁静,一边照料孩子吃饭,一边为围拢的学生讲解难题;深夜,当儿子终于沉入梦乡,书桌前的台灯便是她唯一的伙伴,备课的沙沙声常伴星斗。
日子久了,连年幼的儿子也咿呀学语:“妈妈,教哥哥姐姐。”这声稚嫩的呼唤,成了她疲惫时最温暖的慰藉,也让她在孩子们心中有了另一个名字——“教师妈妈”。
深耕:留下“带不走”的种子
初到兰里中学,冯雅文的专业敏感让她迅速捕捉到这里的教学困境:数学教研组力量单薄,连年轻的生物教师李蓓也被推上了数学讲台。
“输血更要造血!”冯雅文暗下决心。她主动扛起教研重任,将长沙带来的先进理念,细细揉进兰里中学的土壤。集体备课室里,她倾囊相授,从教材解读到课堂设计,毫无保留;教室里,她躬身示范,一节节行云流水的公开课,让抽象的数字焕发生机,也让本地教师看得真切,学得实在。
一年间,40多节随堂听课,20多次细致评课,无数次手把手地指导。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年轻教师心中播下信心的种子。“是冯老师,让我终于能挺直腰板站上讲台!”李蓓老师的感激发自肺腑。曾经沉寂的教研组,如今充满了探讨的热情。冯雅文留下的,是一支正在茁壮成长的“带不走”的队伍。
心灯:照亮特别的角落
一次办公室的闲谈,让七年级曾子涵的身影走进了冯雅文的心底。得知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身世坎坷,出生就被领养,养父又意外去世,只能与继奶奶相依为命,冯雅文的心被深深刺痛。
没有犹豫,冯雅文找到校长胡丽琼和班主任吴承建,向他们说:“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我来承担。”承诺掷地有声。她不仅定期送去资助,更常常带着生活用品,走进那个贫困却整洁的家。灯光下,她耐心辅导功课;饭桌旁,她轻声细语,抚慰孩子敏感的心。
渐渐地,曾子涵脸上的阴霾散去了,笑容多了,作文本里也有了亮色:“冯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短短一句话,让冯雅文瞬间泪盈于睫:“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这就是我跨越千里,最想点亮的灯。”
归途:满载“双倍”的收获
丈夫每月驱车五百多公里的风雨无阻,是冯雅文身后最坚实的港湾。丈夫那句朴实的“你在前面支教,我在后面保障”,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夫妇俩一年里还合力为兰里中学添置5万元设备,并与留守儿童结对,将小家的温暖,延伸成照亮更多角落的光。
离别之际,冯雅文交出的答卷沉甸甸:她所教的两个班级,数学平均分分别提升了15.48分、29.46分,实现了显著跃升。然而,比分数更珍贵的,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是青年教师们日渐扎实的教学底气,是曾子涵们脸上绽放的笑容。
“都说我带娃支教是‘负重前行’,可我分明收获了‘双倍的馈赠’。”回望苗乡山水,冯雅文目光温柔而坚定,“我教会了孩子们知识,而这片土地,教会了我的儿子爱与成长。这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带着苗乡赠予的养分——那份淳朴的深情与坚韧的力量,冯雅文踏上了归程。她愿永远做一盏灯,纵然光亮微弱,也要执着地,照亮更多通往知识彼岸的心灵之路。这盏灯,映照着一位师者的责任,也辉映着一位母亲无言的深爱。
责编:罗 江 龙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