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综合>正文

    校园暴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2025-05-22 17:54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谢 振 华]

    内容摘要: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校园应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园。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校园暴力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家庭要重视教育与沟通,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并完善法律体系,从而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低龄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校园暴力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关系暴力和网络暴力。其中,身体暴力尤为突出,具体包括学生之间的肢体欺凌、校外人员对学生的敲诈勒索,以及校内外勾结的恶性事件等。这些暴力行为往往具有模仿性特征,容易受到影视媒体和社会环境中暴力现象的不良影响。校园暴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纷纷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校园暴力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形成社交障碍;引发学习成绩下降等。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5%的学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的侵害,个别甚至产生了明显的心理障碍;有25%的辍学学生强调辍学原因时说,主要承受不了校园暴力的侵害。

    通过对三起典型个案的研究,可以清晰观察到校园暴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案例一显示,13岁女生王某因长期遭受勒索和殴打,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最终导致辍学。该案例揭示了受暴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习得性无助、社交回避以及学业功能受损。

    案例二中,15岁男生谌某在遭受群体暴力后,出现了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表现为情绪波动(焦虑与抑郁交替)、社交退缩以及对环境过度警觉等复合型心理症状。

    案例三的16岁男生刘某则呈现了"受害者-施暴者"的双重身份特征,这种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值得警惕。该个案反映出部分青少年通过模仿暴力行为来转嫁自身遭受的伤害,形成恶性循环。

    综合三个案例可见,校园暴力会导致受害者出现焦虑抑郁、社交障碍以及攻击性转移等多维度的心理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心理创伤可能引发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形成"受暴-施暴"的恶性循环。这些发现为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如何消除校园暴力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影响呢?

    首先,要认知其实质及其严重危害。当前,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仍显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人仍持有"棍棒教育"的错误认知,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不仅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因,更会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殊不知,此类行为也是校园暴力的原始驱动力,师长处理问题不明智,与学生产生隔膜,学生会将暴力转移向比他们更弱的群体,寻求发泄与平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教师必须提升专业素养,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校园暴力的识别技巧和干预策略,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暴力事件,有效阻断暴力行为的传递链条。

    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场所,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疏导,避免暴力倾向。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暴力现象作为大事处理,不让学生潜意识认同暴力,甚至对暴力倾向产生崇拜。

    其次,加强防暴力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学校可以建立健全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机制:制定明确的校园暴力预防和处理制度,明确校园暴力的界定、处理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设立专门的投诉渠道,如举报信箱、投诉电话等,方便学生和家长及时反映校园暴力问题。同时,加强对校园的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暴力行为。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学校要迅速介入,进行调查处理,对欺凌者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对受害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同时,学校要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管理氛围。如定期开设相关健康讲座,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校园暴力的处理办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三,要搞好家校联系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时,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家长还要及时与老师交流孩子可能存在的问题,配合学校做好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例如,定期参加家长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孩子的情况;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第四,要加强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部分受害者因怯懦退缩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对策略:一方面要摒弃忍气吞声的态度,学会合理反抗和拒绝;另一方面要掌握正当防卫技巧,通过坚定立场震慑施暴者。这种适度的自我保护不仅能有效遏制暴力行为,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培养健全心理素质。学校应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系统开展自我保护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防卫意识。

    校园暴力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多方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还校园一片清静的天空。让他们能够在校园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要持续关注校园暴力问题,不断探索和完善应对策略,为保护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贡献力量。


    引用文献资料:

    1. 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

    2. 张香兰《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教育研究》

    3. 姚建涛、牟昱凝《青少年校园欺凌复合治理研究》

    4. 张文新《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与干预》。


    (作者/曹凤芝 安化县梅城镇望城完小)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