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5日讯(通讯员 马良 蒋军生)“AI如何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手’?”“学生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答案怎么办?”……5月14日晚,“茶乡夜话”第三十二期之“AI赋能教育·从课堂到家庭的全维度智慧实践”主题直播交流与探讨活动在茶陵县云阳小学如期举行。
活动邀请了茶陵县星星学校副校长吴有盛,县云阳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俊志,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李寻,县城西小学办公室主任万孝凯,县芙蓉学校教研副主任朱帆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到场,共同围绕AI赋能教师成长、作业管理、家庭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以前备《浮力》这课,我得翻三本教参、找五个视频,没俩小时下不来。现在可好,AI直接把孩子们容易搞混的知识点推送给我,连动画带实验方案一键生成!”云阳中学刘俊志老师一上场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还介绍:“云阳中学打造的‘智慧操场’,将AI视觉识别、学生运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能自动记录跑步、跳远、跳绳等项目的成绩,并生成个性化运动报告,帮助教师精准指导学生改进动作、提升体能。创新高效与更科学的体育课堂,更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热情。”
交流中,茶陵思源实验学校李寻老师运用了大量的实例解读了AI技术普及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她表示,当前家长普遍存在“使用AI等于偷懒”等三大认知误区,强调应当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建议家长可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智能工具,在陪伴监督中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李寻提醒道:“AI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教育核心仍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情感陪伴。在数字化浪潮下,我们既要善用技术红利,又要坚守教育本真。”
“茶陵县星星学校开发的Arduino融合课程,学生通过制作‘盲人避障眼镜’,完整经历‘数据采集—AI决策—执行优化—3D定型’的技术闭环。当孩子们用传感器检测障碍物、用算法编写避障逻辑、用3D软件设计时,他们不仅在学技术,更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吴有盛认为,这类项目式学习正是AI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缩影。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茶陵县芙蓉学校朱帆的提醒引发共鸣。他以“AI自动生成虚假新闻”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认知启蒙—应用能力—伦理安全”三维度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理解AI工作原理,教会学生学会质疑信息来源、验证内容真伪等形式,强化网络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AI成为学习中的伙伴。
在谈到学校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什么打算时,茶陵县中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万孝凯表示,重点推进“小而美”三件实事。一是送教师“AI工具包”:暑假前整理《茶陵教师AI资源清单》,涵盖20个免费工具与50个本土化课例(如用DeepSeek生成红色文化数学题、用“智谱清言”设计科学实验);二是带学生玩“生活中的AI”:每学期组织一次“AI发现茶陵”活动,鼓励学生用语音转文字记录方言故事、用图像识别计算家居物体体积;三是为家长开设“AI助学微课堂”:每月推送3分钟短视频,指导家长用AI工具设计家庭数学游戏,引导孩子做作业时“讲思路”而非“抄答案”。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具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技术,其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抢抓科技革命机遇、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关键实践,更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核心路径。
据了解,“茶乡夜话”栏目由茶陵县教育局主办,云阳小学承办,茶陵县铁犀教育基金会协办,定期在晚上7时至8时30分开展。这场持续一个半小时的探讨,吸引了线下家长代表及线上观众的热烈互动。云阳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坦言:“担心孩子做作业用AI偷懒,现在明白关键是教会他们善用工具。”当晚,茶陵县融媒体直播平台点击率达11.36万人次。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