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智能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AI技术、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中职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智能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智能信息化对人类学习活动、教育教学整体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具体影响,结合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智能信息化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五为”专业发展策略,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智能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和AI技术的推广,互联网技术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深入各个领域,服务各个领域发展,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智能信息化时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观念,体现了时代新的特点,尤其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智能信息化时代对人类学习活动的影响
智能信息化时代,人类学习活动发生了显著变化。智能信息化时代主要体现在信息(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以往以口语交流和书本为特征的具有限制性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主等全方位无限制的多样化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新的传播形式。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人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信息的关系,人与自我塑造的关系。智能信息化时代将重塑人类的学习活动,人类将由封闭式的学习环境转变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人类在智能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获得自我个性发展的无限信息资源。一方面,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途径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另一方面,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兴学习模式逐渐普及,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助手、智能推荐系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大胆预测,以“人机协同”为依托的大规模个性化课堂生成,有效将推动课堂形态完成从“标准化课堂”向“大规模个性化课堂”的整体嬗变[1]。
二、智能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影响
智能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影响深远。它不仅逐步解构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要素,而且重塑了新的教育教学格局。一是延伸了教育教学的范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生产者和传授者,学校不再是学习唯一的阵地。智能信息化使教学关系延伸到任何身份和任何地点。二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智能信息化也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如智能化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高效。此外,智能信息化还促进了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为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 将“互联网+”纳入教学常规中来,基于网络,利用智能手机和云平台开展有效的“互联网+”移动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职教学改革模式.[2]
三、智能信息化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对于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智能信息化同样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智能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如电子教材、在线阅读平台、智慧教育平台、智能写作助手等,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另一方面,智能信息化也促进了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古代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作文批改等,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此外,智能信息化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教学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智能信息化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必然冲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既要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功能特点又要避免淡化人文育人的功能特点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学深思的问题。
四、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教师运用智能信息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教师能够借助智能软件辅助教学,例如,利用朗读App引导学生自我矫正朗读中的不足,利用智能写作助手等软件辅助写作教学,利用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智能分析等。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互联网查询教学知识、下载精品课程及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辅助上课。也有少部分教师对智能信息化技术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的意识,仍然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更多的教师在智能信息化教学中遇到技术瓶颈,需要得到专业培训和指导。
2.教师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存在重知识轻育人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资源呈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可以不通过自身努力备课就能获取上课所需知识。学生可以避开课堂,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所学知识。因互联网的参与,师生关系进一步淡化,导致教师育人的使命难以完成,学生在互联网海量知识面前,忽略了人格的锤炼,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智能信息化时代,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空间被挤压,语文育人的学科特点逐渐淡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难落实到位。
3.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深度备课能力进一步弱化。教师能够在网络中不花多少心血便能够快速地获取各类所需优质教学资源。因获取备课资源便捷,大部分教师不再绞尽脑汁地深度解读文本。惰于对文本提出个性化解读,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4.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师生与智能教学系统没有有效融合。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运用于课堂中,课堂主体将三分天下,即老师、学生、智能系统。现课堂上教师与智能教学系统分工尚不明确。师生互动,学生与智能教学系统互动也存在交叉,教师、智能教学系统、学生三者关系没有有效融合,导致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主体的责任。
5.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当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考试测试、各类竞赛等,评价主体主要是老师,然而,在智能信息化时代,新的学习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全面性。例如猿辅导、洋葱学院等学习平台的运用,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而有针对性。在新的时代,单独依靠旧的评价手段显然落后于信息化的新时代。
五、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育环境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寻求新的路径,拓展新的方向。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智能信息化教学中的现状和未来教学发展趋势,现提出以下“五为”专业发展策略:
(一)“为”在坚持与时俱进,充分掌握和运用智能信息化技术
中职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学思维,融入智能信息化时代的潮流,积极学习和掌握智能信息化技术。要全面深入研究如何把智能技术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智能系统、学生三方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发展。要充分认识和评估及研究智能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深远意义,而不是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策略,深入到课程、备课、教学、评价每个环节,以更好地服务中职语文教学。因此,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和学法,而且要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运用技术辅助教学并且引导学生用好信息技术辅助学习。
(二)“为”在坚守语文“人文性”特点,坚持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和提炼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因素
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广阔,中职语文教师的“授业解惑”作用不断弱化。但是,海量的知识不足以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美好人格的塑造,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要心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坚定不移挖掘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发挥语文“以文化人”的功能。在专业发展上,一要做到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围绕“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建设,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如何发展学生语文学习思维,如何健全学生人格。二要积极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情感智慧。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背后是人文情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赓续,民族气节的熏陶,语文课程与人文情怀培养密不可分。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始终要构建以 “人文性”为特点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大方向。
(三)“为”在开发精品课程,切实优化和创新语文教学
随着各级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和普及,精品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广大师生享受到了优质的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中职语文教师不只是乐享其成,而应该充分利用智能信息化技术开发精品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开拓教学新的境界。制作精品课程是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展现教师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要具备独立的课程开发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掌握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沉淀独特的教学智慧,形成高超的教学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开发属于自己的课程教学精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智能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未来的中职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能手,也是资源的整合者,更是模块化教学的专家。因此,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要立足专业,精通专业教学;要整合资源,做精品课程的开发者。
(四) “为”在培养新的教学素养,重塑师生新型关系
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关系面临新的转变。智能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深度应用会引起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等的转变,推动教育主体观、教育交往观、知识观等的转变[3]。这些变化将引导教师职业分工与定位的重构,促逼教师角色的转变。[4]在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培养新的教学素养,重塑师生新型关系。一要培养服务学习素养。智能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环境在发生根本性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知识获取的辅助者。二要培养人与智能系统的协同素养。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必将承担教师的部分任务,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三者”,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服务教学,既要充分挖掘智能系统对学情分析、资源提供、学习规划、智能答疑、作业批改、智能测评、教学管理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又要充分界定教师与智能系统的职责,理清关系,科学分工与合作。既不能出现智能系统做教师该做的事,又不能出现教师做智能系统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培养教师与智能系统的协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三要培养智能参与鉴别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对智能系统参与教学,要有清醒的鉴别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技术的教学辅助功能,又要认识其弱化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弊端。要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不要在教学中顾此失彼,避免教师过度依赖技术,语文学习过度依赖智能,要引导学生发展智力,而不只是获取知识。中职语文教师要具备评估智能系统是否可以进入语文课堂参与教学的鉴别能力。
(五)“为”在重构评价体系,充分借鉴和运用新的媒介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中职语文教师应借鉴和运用新的媒介手段重构评价体系,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各类学习软件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智能系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例如,为增强学生的诵读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下载相关的软件系统,让系统来担任培训者和评价者,让学生获得诵读方面的进步。再者,要充分发挥各类智能媒体的作用,让学生面向更多的评价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抖音号,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到媒体上,让更多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智能信息化背景下,技能技术为教师重构评价体系提供了机遇,也为学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供了众多平台。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更要注重对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
结语
智能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理念、技术、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中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把牢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坚定语文学科育人使命,辩证认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努力开发精品课程,重塑师生关系,重构评价体系,不断融合智能技术等方面来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建设,才会更好地适应智能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挑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毅 屈艳紫 永州市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吴南中.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变革:以深度学习驱动课堂形态嬗变[J].课程·教材·教法,2024(9):82-90.
[2]周媛珍.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学改革研究[J].改革◆探索◆实践,2019(8):124-125.
[3]张刚要,梁青青.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学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20,(6):1-6+64.
[4]郭炯,郝建江.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121-127.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