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2日讯(通讯员 刘华雄 陈哲立)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上鲁塘村静静坐落在湘南的山水画卷中,这里也是何建国梦想的起点与回归之处。他的故事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乡村振兴的浩瀚苍穹中闪耀着独特光芒。
“煤老板”的创业经历
何建国,这位出生于1970年7月的平凡农家子弟,他仅有着初中文化底蕴,心中却藏着无尽的闯劲与抱负。早年,家乡丰富的煤炭宝藏成为他创业的舞台,他一头扎进煤矿行业,似一位无畏的开拓者。十余载春秋,他在煤海深处摸爬滚打,以心血与智慧浇灌,最终将事业版图拓展为拥有5座煤矿的辉煌规模。那时的他,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煤老板”,可谓站在财富的浪尖。
然而,好景不长,时代的浪潮汹涌而来。2010年,国家对小煤窑的整改并购关停政策如一场风暴席卷而来,昔日的“煤老板”失业了。可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并未消散,他毅然背上行囊前往长沙,在车水马龙中寻得新出路——给人开车从事货物运输。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在城市的角落努力构筑起自己的小天地,每月七八千元的收入虽不算富足,却如涓涓细流,维系着家庭的温暖与对未来的丝丝期许。
“黄土地”的深厚情感
时光悠悠,何建国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却如藤蔓般疯长。每一次春节返乡,目睹那曾经肥沃无垠、如今却因采煤而满目疮痍、杂草肆意蔓延的耕地,他的心好似被重重捶打。那些荒芜的土地,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一片死寂,而是家乡失落的希望,是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的缺口。于是,一颗振兴家乡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力量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带领乡亲们重塑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恰逢其时,党和政府奏响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在中华大地回荡,为何建国送来了强劲东风。他仿佛看到了家乡蜕变的美好愿景,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如磐石。2016年,他决然告别长沙的打拼岁月,怀揣着满满的热忱与希望,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
“农保姆”的华丽转身
回乡后,何建国马不停蹄地再次开启了他的农业创业之旅。他率先流转150亩耕地,精心种植优质水稻。同时,他身先士卒,带领村民们向着被矿渣掩埋的荒地发起挑战。在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努力下,他们成功开垦出800余亩荒地,让沉睡的土地重焕生机。他的执着与热情如同一团火焰,迅速点燃了乡亲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纷纷响应,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为家乡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为了让家乡的农业发展步入现代化的快车道,2017年,何建国牵头组织成立了郴州市粒粒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300余亩,每年粮食产量多达600吨,成为当地农业领域的一颗耀眼明珠。2020年,农机合作社更是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固定资产攀升至460万元,一系列先进的机械设备应有尽有,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等27台(套)先进机械设备在田间起舞,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条龙服务,服务范围辐射周边万亩良田,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钱袋子鼓了起来,踏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成果,2022年,合作社荣获“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何建国及合作社成员多年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们坚守本心、砥砺前行的最好褒奖。2023年,合作社总产值一举突破200万元大关,如同一股蓬勃的清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新农村”的乡土人情
“一路走过来,我的人生就像村子里那块黄土地,年轻时候借着资源优势发了点财,不考虑环境与生产的关系,没有立足长远思考,后来导致无论是土地还是自己都荒废了很久。”在2024年11月底北湖区举办的湖南省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结业仪式上,何建国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现在我们村子土地肥起来了,村民生活好起来了,村庄环境美起来了。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与汗水,去抚平它的伤痕,去唤醒它的生机,让它再次成为我们家乡的希望之地,这方水土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子孙后代可以依靠的乐土。”
展望未来,何建国的心中已勾勒出一幅更为波澜壮阔的画卷。他决心将合作社深深扎根于现代农业的肥沃土壤,进一步敞开大门,扩大社员规模,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农民朋友汇聚于此,携手共进。他精心谋划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如同一台强大的引擎,带动更多农户在致富的道路上扬帆起航。在何建国的不懈努力与深情奉献下,上鲁塘村正沿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倾情演绎着责任与担当的动人旋律,尽情书写着热爱与奉献的壮丽诗篇。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