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30日讯(通讯员 杨梦菲 杨德利)杨彩云,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小学一名普通教师。工作近12年,她潜心教育,默默奉献,勇于担起为学生负责、为事业尽责的担子。站在教育工作第一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她的真实写照。
第一缕微光还未穿透村庄的薄雾,杨彩云已将办公室的灯光点亮。十二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站在南山小学破旧校门口的外地姑娘,而今正用点点星光带领他人扬帆起航!从南山到汀坪,从普通班主任到总务主任,杨彩云用四千多个日夜的坚守,诠释着“特岗教师”这四个字最动人的含义。
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3年,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杨彩云毅然选择成为特岗教师。初到南山小学时,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忘:斑驳的墙壁、漏雨的屋顶、残缺的课桌椅以及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这个来自外地的姑娘没有退缩。在南山小学的岁月里,每一季的艰难都刻骨铭心。春日的教室总是笼罩在挥之不去的湿气中,黑板像被泪水浸透的脸庞,粉笔划过便化作一片模糊的水痕。杨彩云不得不把生字一个个写在旧纸上,挂在斑驳的墙面上教学。梅雨季来临时,墙角会悄悄长出倔强的青苔,孩子们的作业本总带着潮湿的触感,散发着淡淡的霉味。
而寒冬的考验更为严酷。刺骨的北风裹挟着山间的寒气,从残缺的窗缝中呼啸而入,将教室变成了透风的冰窖。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握着铅笔,写出的字都打着寒战。最让人心疼的是那些寄宿的孩子们,晚自习时在冰冷的教室里瑟瑟发抖。
杨彩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把自己的办公室变成了温暖的港湾,每天放学后,都会把寄宿生们叫到这里。小小的电炉烧得通红,孩子们围坐一圈,把冻僵的小手伸向温暖的炉火。在这方寸之地,作业本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杨彩云就着炉火的光亮,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习题,时而用手轻轻搓揉学生冻僵的手指。温暖的气息中,知识的种子在悄悄发芽。
“寒冷会过去,但学到的东西永远温暖。”杨彩云常常这样鼓励孩子们。多年后,当她在汀坪小学明亮的教室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总会想起南山小学那些围炉夜话的日子——那些在炉火映照下专注的面庞,那些在温暖中生长的师生情谊,成为她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在冰窖般的教室里,她用爱与智慧点燃了不灭的教育火种。
风有信,花不误
翻开杨彩云的任教履历,就像打开一本乡村教育的百科书。连续7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成绩稳居学区前列,先后任教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情景教学法”;疫情防控期间,每日坚持为孩子们授课线上批阅作业,确保“停课不停学”。
“杨老师的课总能让我们看见更大的世界。”学生小慧说。在她的语文课上,《雪地里的小画家》变成了实地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则化身为道德裁判,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道德素养的真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办公桌抽屉里,那一摞摞荣誉证书见证着杨彩云的付出:“县级最美德育工作者”、 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案”、县级“先进个人”“国培计划优秀学员”“师之初心,铸魂育人”征文活动中获县一等奖、县“优秀指导教师”、校“骨干教师”等等。
然而比这些更珍贵的是毕业学生寄来的明信片,是家长节日的问候,是孩子们悄悄放在讲台上的野花。“老师,我考上理想学校了”“我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这些朴实的话语,是杨彩云最珍视的“勋章”。
从异乡客到“自家人”,从青涩教师到教学骨干,杨彩云用十二年的光阴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在晨光中迎接学生,在暮色里批改作业,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教育人生。正如她常说的:“教育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表演,而是一次静待花开的守望。”我想,在这守望中,一颗素心,十二载坚守,这或许正是属于她的“选择”!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