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30日讯(通讯员 刘杰夫)4月29日,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学术报告厅内,机翼模型与无人机编队相映成趣。由株洲市芦淞区教育局、区科协主办,南方第三小学、株洲市航模运动协会、杰夫航空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承办的“科创赋能、协同育人” 主题科学教育活动在此启幕。来自芦淞区教育局、区科协的领导,8 家航空科技与科普教育领域的实践基地代表,以及全区100余名中小学科创辅导员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芦淞科学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时刻。
开班仪式在南方三小的宣传片中拉开帷幕。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校园飞行营地”“湖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该校投资近500万元的航空科学教育中心年均向城乡学子开放 100余次,惠及3000余人次,成为科学教育普惠的生动注脚。
活动现场,8 家单位正式成为南方三小“科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开放航空发动机展厅,让学生触摸 “大国重器”的科技温度;株洲市航空模型运动协会带来“雄鹰计划”分级训练体系,其与学校共建的“梦翔航模队” 已斩获全国金牌27枚……这些涵盖“航空制造+科研院所+科普机构”的优质资源,将通过“实验室开放日”“工匠进课堂”“无人机编程赛”等形式,构建“课堂—社团—基地”立体化培养体系。
同时,湖南省科技体育运动协会副秘书长黄凌受聘为科学教育副校长。这位拥有3项国家一级裁判资质、深耕航模教育30年的“金牌教练”,曾带领湖南省青少年队获全国赛一等奖18项,其主导的 “双师协同”教学模式被相关部门列为典型案例。接过聘书时,他承诺将打造“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资源整合”三大体系。
本次培训以“赛事指导+课程设计+资源对接”为主线,设置 “理论奠基—实操淬炼—成果导向”三大模块,60%课程融入无人机操控、模型制作等实战环节。
黄凌老师以《橡筋动力飞机备赛指南》开篇,从材料力学原理到飞行调试技巧,结合全国赛获奖案例拆解竞赛规则,学员现场实操航模器材并可带走调试成品用于教学;市无人机协会技术总监肖钰带来《无人机任务赛规则与训练体系构建》,通过模拟飞行平台演示编队飞行编程逻辑,揭开“全国无人机大赛最佳创意奖”的技术密码;黄凌与“杰夫航空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刘杰夫首次开展“双师协同”教学,在《无人机足球攻防策略》课程中,学员使用学校自主研发的航空特色教具,分组进行对抗演练,现场气氛热烈。
科创导师李辉以《太空资源争夺战》为例,分享如何将航天工程问题转化为小学科学探究课题,提供“项目式学习”设计模板;方志勇老师的《无人机编程赛技术要点》实操课上,学员需在 Arduino/Python 环境下完成“无人机避障程序”编写,实时调试代码错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精准转化;压轴的“区域科技资源对接会”上,刘杰夫发布《芦淞区科学教育资源库》,涵盖8家基地开放时间、专家讲座日程、赛事培训方案等信息,打通城乡学校预约 “科普大篷车”、申请基地导师入校的绿色通道。
芦淞区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颜新湖强调,要以南方三小“校企社”协同模式为标杆,落实“三个强化”战略:一是构建"1+8+N"生态矩阵,开发《航空城探秘》《无人机+环境监测》等“航空+X”跨学科课程;二是实施"专职+兼职"双师计划,完善科技教师激励机制;三是升级传统赛事,打造"航空科普开放月"等特色活动,推动科学教育普及化。他指出,当学生在航模设计、无人机应用中收获成长时,科学教育的种子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当孩子们为航模设计的空气动力学方案获奖时,当他们操控无人机记录家乡航空城的变迁时,科学教育的种子已在实践中生根。” 黄新表示,学校将依托“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平台,与基地共同开发“航空工匠体验日”“小工程师计划”等项目,让“爱科学、爱航空”的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血脉。
从首台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传承,到无人机编程课堂的创新实践;从企业实验室的“大国重器”探秘,到乡村学校的“科普大篷车” 送教,这场春日培训不仅是一次技能的充电,更是一次使命的传递 ——当8家基地张开资源共享的双臂,当100余名辅导员带着《科技竞赛指导方案》回到校园,当“航空+教育”的协同效应持续发酵,株洲航空城的科学教育蓝图正徐徐展开。期待每一个孩子的创新梦想,都能在这片沃土上展翅翱翔。
责编:谢 振 华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