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人物>正文

    以乐为媒 让艺术之花绽放在乡村校园——记武冈市湾头桥镇南桥中学副校长钟清

    2025-04-09 14: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爱民] [责编:黄爱民]

      华声在线4月9日讯(通讯员 邓银燕 刘娜)在武冈市湾头桥镇南桥中学的校园里,悠扬的琴声与铿锵的鼓点取代了往日的喧闹,曾经的乡村学校,如今因艺术教育的“破茧成蝶”焕发新生。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钟清,这位毕业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80后”,她用艺术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梦想,书写了一段乡村教育振兴的动人篇章。

    图片 1.png

      扎根乡土:从“缺乏兴趣”到“艺术突围”

      2012年,钟清放弃城市发展机会,回到家乡考编,成为湾头桥镇中心小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 然后2024年秋季,一纸调令让钟清的人生轨迹与武冈市湾头桥镇南桥中学紧密相连。

      彼时的南桥中学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爱和陪伴,厌学情绪严重,自信心不高。钟清发现,这里的孩子并非没有天赋,而是缺乏被看见的机会,学生的潜能被埋没在迷茫与躁动中。

    图片 2.png

      作为全校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她主动扛起五个班的音乐课教学,并立下誓言:“要用艺术唤醒孩子们的自信!”从零起步的她,白天上课观察学生天赋,晚自习义务辅导“好苗子”,将音乐教室变成乡村少年的“梦想孵化站”。

      逆风翻盘:从零基础到“冠军导师”

      2024年10月,钟清带领两名学生首次出征武冈市“三独”比赛,便斩获两个一等奖,其中邓静怡同学还是一等奖的第一名,顿时轰动全校。紧接着,她又带着邓静怡在邵阳市级比赛中夺得三等奖,创下该校艺术赛事历史最佳成绩。

    图片 3.png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在武冈市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面对毫无舞蹈经验的农村学生,钟清硬是“从人海中淘金”,挑选出24名学生,说干就干。没有舞蹈教室?她把操场当舞台;缺乏舞蹈经验?她从表情与肢体语言启蒙。她带着24名学生利用下课、午休时间在操场排练。膝盖淤青、嗓子沙哑成为常态,不到一个月的练习,这群零基础的孩子们凭借一支原创的集体舞《忆南桥·念往昔》,一举摘得武冈市一等奖。“钟老师让我们相信,农村娃也能站上大舞台!”一名参赛学生激动地说。

      文化传承:让唢呐二胡“讲好中国故事”

      在南桥中学,每逢周边村落的传统丧礼,哀乐声响彻校园,让学生们捂耳皱眉。钟清却从中捕捉到教育契机:“这些被误解的乐器,恰恰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她将哀乐中的二胡、唢呐搬进课堂,讲述乐器背后的千年历史与匠人精神。

      今年3月,她借助名师工作室资源,邀请名师专家进校授课。为学校引入二胡、唢呐、钢琴等专业乐器课。曾经捂着耳朵的学生,如今也能静下心来聆听《二泉映月》《百鸟朝凤》这些经典的民乐作品。“原来唢呐不是‘土气’,它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一名学生感慨道。

    图片 4.png

      以美育人:艺术教育重塑乡村校园

      如今的南桥中学,艺术教育已成为一张亮眼名片:音乐教室琴声不断,舞蹈社团活力四射,传统文化兴趣小组人数翻倍。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悄然改变——曾经的厌学少年因艺术重拾自信,成为合唱团的优秀成员,学校也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斩获了不少奖项。

      “艺术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养分。”钟清始终坚信,乡村教育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抓学业,更要育心灵。她的故事引发社会对乡村艺术教育的广泛关注。2024年11月,钟清被授予“邵阳市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图片 5.png

      “被评为邵阳市最美乡村教师是鼓励,更是责任。”站在摆满获奖证书的办公室里,钟清的目光投向窗外正在排练舞蹈的学生,“当艺术种子在这片土地生根时,教育的春天就来了。”如今,她的“艺术种子”已在乡村校园生根发芽,而她的故事,仍在续写……

    责编:黄爱民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