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深度>正文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的多维赋能路径研究

    2025-04-14 17: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爱民] [责编:黄爱民]

      [摘要]将本土革命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等院校育人体系,是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机构需构建"场景浸润—媒介传播—数字解构—学科融通"四维赋能机制:通过革命文物情景教学实现历史记忆的具身传递,以融媒体矩阵打造沉浸式思政IP品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红色基因可溯化传承体系,依托跨学科协同创新重塑专业课程的思政表达范式。以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革命文物+情景课堂"、中南大学"红色文物元宇宙"、华东交通大学"铁道思政"等实践案例为依托,论证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三重逻辑——历史文物唤醒集体记忆的技术逻辑、数字媒介重构教学关系的空间逻辑、学科交叉激发价值认同的认知逻辑。这种融合式教育通过"物证解码—情感共鸣—价值内化"的育人链条,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更在青年群体中实现了红色文化从符号感知到精神认同的范式跃迁,为培育具有文化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范式。

      走近革命文物,在情景交融中筑牢初心

      历史是镌刻岁月印记的厚重教科书,字字句句都承载着先辈们用鲜血与智慧凝练的宝贵经验。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当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与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以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深耕红色育人土壤,以"革命文物+情景课堂"为支点,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体系。学院与新田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课堂搬到革命文物见证的历史现场。在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湘江战役复原场景中,学生们凝视烈士染血的腰带、泛黄的作战地图,聆听"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从革命文物的肌理中触摸信仰的温度;在李达故居的斑驳书桌前,师生共读《共产党宣言》早期译本,透过泛黄手稿上的批注痕迹,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火种。组织学生开展革命文物参观、红色遗址实践等活动,让革命文化从历史长河中“活”起来、“动”起来,使青年学子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打造思政课一体化特色品牌

      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能,可创新构建"媒体+思政"融合模式,联合权威主流媒体与专业教育机构,围绕新时代思政教育核心内容,策划制作系列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精品节目。通过打造《红色讲堂》《青年说》等品牌栏目,运用纪录片、访谈对话、情景演绎等多元艺术形式,结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视听内容,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实现思政课堂从传统说教向立体传播的创新升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例如,与B站合作发起"我的思政Vlog"创作大赛,鼓励学生用革命文物元素进行文创设计,湘绣版《新青年》封面、3D打印的红军军号模型等200余件作品全网展出;在喜马拉雅开设"青年说文物"频道,由大学生担任文物讲解员,实现"00后讲给00后听"的破圈传播。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基因解码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革命文物的保护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呈现深度融合趋势。高校可构建"革命文物数字基因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文物数字档案,通过全息投影复现"朱德的扁担"劳动场景,依托人工智能生成湘江战役虚拟讲解员。例如,中南大学联合湖南省博物馆开发"红色文物元宇宙"教学平台,学生佩戴VR设备即可置身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通过手势交互点燃虚拟火炬;扫描《星星之火》油画二维码,AI系统自动解析画面中的34处革命符号,生成动态党史图谱。此类数字孪生技术不仅突破了实体文物展陈的时空限制,更以"数字指纹"方式构建起可溯源、可交互、可拓展的红色记忆传承体系,使青年在解码文物数字基因的过程中,完成对革命精神的具身认知。

      跨学科协同创新育人生态

      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可实施"红色+专业"学科交叉计划:在建筑学课程中开展革命遗址测绘保护实践,让学生用BIM技术修复古田会议旧址三维模型;在服装设计专业开设"革命服饰文化"工作坊,通过复原中国工农红军军装织造工艺理解艰苦奋斗精神;联合戏剧影视学院编排《长征组歌》沉浸式舞台剧,运用4D环幕技术再现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景。华东交通大学创新推出"铁道思政"育人模式,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史料融入交通运输课程,学生在设计智能铁路系统时,需同步完成《工人夜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研究报告。这种学科融通模式既赋予红色文化现代化表达,又使专业教育自带思政"盐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新时代高校需以更宏阔的历史视野把握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通过"技术链激活历史记忆链、专业链对接精神传承链"的双向赋能,构建起红色基因代际传递的立体化育人生态。当全息投影重现"朱德的扁担"的劳动哲学,当建筑学子用BIM技术修复革命遗址的岁月褶皱,当Z世代青年在元宇宙中触摸真理的温度,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传承,更成为新时代青年建构身份认同、解码中国道路的核心密码。面向未来,唯有持续深化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数字文明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中培育兼具历史自觉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方能使复兴伟业薪火相传。这既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必然选择。

      (作者/蒋雨汐  湖南潇湘技师学院<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黄爱民

    一审:罗江龙

    二审:刘玉锋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