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下游戏与幼小衔接有效融合的常态化探索
——隆回县幼儿园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经验分享
(作者/马艳峰 邵阳市隆回县幼儿园)
一、这两年我们做什么
自2021年7月我园被遴选为湖南省幼小衔接试点园以来,在将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坚持科学的育儿理念,调整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环境、内容和形式,建立家庭、幼儿园、小学、社会联动机制,将幼儿学习、生活、身心与社会等方面的准备和适应有机融合,并渗透到游戏之中,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为幼儿营造幼小科学衔接环境,实现游戏、幼小衔接融合发展,为幼儿后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这两年我们怎么做
我园以《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为蓝本,将入学准备教育目标有效融入到三个年龄段、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身心、生活、社会与学习四个方面的准备。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点,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即准备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实施阶段(2022年1月-2023年2月):全面推进两项试点实践;总结提升阶段(2023年3月-2024年4月):总结提升,经验梳理。
(一)问题研讨与方向导航
我们边思边研,严格为方向导航。“如何在游戏中进行科学的幼小衔接实践”“如何为儿童创设有利于获得新经验的环境”“如何满足儿童冒险的需要”“如何让儿童感受挑战、规避风险”等,都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我们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讨,设置问题墙,你问我答。
1、集中学习,引导教师树立幼小衔接科学教育理念。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34号)、《湖南省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湘教发【2021】34号)文件精神,理清幼小衔接概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常态化的开展园本教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倾听自己的声音。鼓励教师持续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如:举行好书推荐活动,并进行评比等。倾听他人的声音,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如:举行每月融合推进会,进行案例分享、推优展示(园公众号上展示),发现问题、共研策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课题研究有声,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申报省级课题《安吉游戏理念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4、专家引领。邀请国家级游戏试点园园长来园现场指导,让教师近距离与专家对话,专家问诊,答疑解惑,让教师茅塞顿开。
5、建立家庭、幼儿园、小学联动机制,制定园校教研制度与实施方案,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健康发展。
(二)营造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与材料准备
1、 环境创设与材料准备的原则
1)幼儿为本、推动发展。环境创设应基于儿童视角,立足每个幼儿的发展。
2)开放多元、激发创造开放多元的游戏环境和材料:一方面环境和材料本身多元,满足多种多样的游戏需要,激发想象和创造。另一方面教师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自己使用空间和材料,自己决定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成人不过多的限制。将开放多元的游戏材料融入主题课程,结合幼小科学衔接。
3)自然、野趣、本土游戏等多种形式。斜坡地、草地、树林等富有野趣和挑战环境和材料。幼儿通过遭遇各种问题,从而有机会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
2、户外活动场地的规划与布局
我们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将“游戏环境改造和材料投放”作为自主游戏推进重点,对户外活动场所进行拓展、改建、增加,让环境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具有挑战性。我们将户外活动场地划分为三个综合场地。不断调整游戏材料,投放丰富、数量充足的游戏材料,设计更适合幼儿发展的攀爬墙、攀爬梯、涂鸦墙,扩大沙池、泥土区面积,充分利用现有玩具,拆解原有大型组合玩具;设置玩具存放架,方便取放。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本土特色材料,如竹子、簸箕、背篓、石子、滩头年画、花瑶民俗文化,开展传统游戏踩高跷、滚铁环等,创造本土文化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游戏材料收集、整理投放,为孩子们打造生态自然、低结构、开放和多元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表现,层层递进,有的放矢投放玩具,使孩子们在真游戏中更加自由自主自信。
3、室内区域游戏的创设
班级创设5--7个区域(娃娃家、生活区、阅读区、科学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等),根据多元整合教育活动资源包每月主题,投放低结构、适宜的游戏材料,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时间调整
依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全面梳理本园课程建设。
1、主题与区域。开展主题集体教学活动,室内自主区域游戏与主题教学活动相融合。
2、户外自主游戏与运动相结合。开展安吉游戏理念下的户外自主游戏,适当开展体能运动(如篮球运动等)。
3、表达与表现。每次游戏后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与交流。
4、记录与反思。观察、记录游戏情况。
5、幼儿作息时间调整,每天保证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
(四)将入学准备教育目标有效融入到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生活、身心与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准备。
1、在主题教育与区域游戏中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结合多元整合教育活动资源包每月主题活动,适时将游戏材料投放到室内区域,孩子们自主、自愿进行区域计划,并根据计划,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游戏后组织孩子们进行介绍与评价,并用图画、符号、表格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活动、发现、问题或反思。
2、在户外自主游戏中推进游戏与幼小衔接的融合发展。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进行梳理与运用。以“爱,冒险,投入,喜悦,反思”为准则,做到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放开手。既让成果指导实际工作,也全面提升师生素养。
1)提供游戏保障。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开展适宜游戏的场地、提供充足的材料、提供雨鞋、雨披等装备,提供分类、整理的机会,支持每个幼儿参与到游戏后的物品整理中。其次是学会等待,把游戏的时间和机会交给孩子,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现计划、动手制作、想象替代、获得效能感的机会。
2)提出站稳“10分钟”的观点。观察,让教师走近每一个孩子。游戏反映着幼儿的发展。游戏让教师能直观地看到幼儿的兴趣,能分析幼儿的经验。关键是,教师能在幼儿大量的游戏行为中探寻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提出“站稳10分钟”,倡导教师定点观察,在持续的一段时间里观察、识别幼儿的言行,努力做一个研究幼儿的专业教师。
3)记录游戏故事。当教师认真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过程后,教师可以在一个一个视频和照片的回看中研究游戏主题的演变过程,也能关注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学习特点和幼儿安全。每次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游戏内容,再用语言向教师描述绘画内容及游戏过程,老师将儿童的叙述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活动室墙上,成为他们阅读、表达的媒介。
4)分享交流。分享交流环节启发幼儿思考怎样去克服难题,下次游戏时再鼓励孩子去尝试。周而复始,教师不帮忙只指引,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入学准备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环节中。
1)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比方说上幼儿园不迟到、室内慢走,不奔跑、学会礼貌,问好、及时关掉水龙头、有序排队耐心等、午睡时间要安静、饭菜粮食要珍惜、上课发言要举手、照顾自己,我能行等等,将规则意识潜移默化的融入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
2)让幼儿参与美食播报、值日生、光盘行动、今天我当家、爱劳动等社会性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初步体验交往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养成诚实守规、热爱集体等品质。
4、以阅读养成教育为载体,家园联动,助推幼小衔接上台阶。
一年一度的阅读节活动,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记下了成千上万篇阅读感言,绘制了上百册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亲子绘本图画书;老师们以绘本为载体,编导绘本剧,开展以绘本为题材的师幼艺术创造。
5、幼小双向奔赴,科学做好衔接。大班临近毕业的孩子,我们会与小学衔接,举行“参观小学,体验小学生活”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向往的情感。
三、这两年我们的得与失
(一)收获。
1、解决了两项试点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园所内涵高质量发展。
1)解决了高结构环境的改造,创设了基于儿童视角的教育生态环境,儿童游戏材料触手可得、触眼可见、触手可收。
2)解决了游戏高控,提升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教师能在幼儿大量的游戏行为中探寻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解决了主题教育与区域游戏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了主题教育与区域游戏之间的融合发展。
2、释放幼儿天性。
户外活动,空气、阳光、空间、活动、想象等给儿童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快乐,激发了儿童想象的空间。在适宜的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挑战,真正面对适宜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地尝试解决。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快乐让幼儿的天性得到最大的释放。
3、改变家长观念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召开两项试点家长会后,家长们对游戏理念的认可度非常高,经常在班级群分享感受,理解孩子,追随孩子。
4、更新了教师观念,团队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全体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价值观。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教师观察核心素养。两年中,省级课题1项,承接试点2项(省级安吉游戏试点园、省级幼小科学衔接试点园),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论文获奖和发表50余篇,相关案例获奖5个,交流展示(省级1次,市级1次,县级5次),2022年,李海莲老师在市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两年来,20多位老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摘金夺银。
5、梳理经验,辐射引领,扩大社会影响。直接指导幼儿园5所,接待市县同行观摩2000余人,对口帮扶3所,媒体报道30余次。
(二)不足
1、游戏实践中教师“放手”不够;
2、本土游戏与幼儿一日生活深入融和不够。
3、园校联动机制落实不到位。
四、未来我们将这么走
(一)打造教师队伍。两项试点工作的关键是教师,我们将制定培优计划,每年度培养2-3名种子老师,推动两项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及时总结推广。举行两项试点每月融合推进会,进行案例分享、推优展示(园公众号上展示),发现问题,共研策略,既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又保障了研究的进度与效果,以及下一阶段继续使用。
(三)加强融合推进。
1、建立交流沟通平台。与社区联系,创建教育咨询平台。
2、提供科学育儿指导。一是指导家庭制定《幼儿入学准备家庭指导建议手册》;二是构建三年不同年龄段家长讲座体系;三是研发亲子游戏内容及视频资源。
3、做好示范引领工作。通过送教送研活动,指导县域内幼儿园,改变办园理念,将游戏与幼小衔接工作成果惠及县域园所。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我认为,心灵只有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教育才回归本真。
游戏让孩子们遇见童年的美好,游戏让孩子们感受童年的快乐。我们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初心,进一步改善游戏环境,优化活动安排,放手自主游戏,规范园务管理,提升保教质量,让“真游戏”回归孩子童年,点亮儿童生命,成就未来美好人生!
责编:彭伍妹
一审:谢振华
二审:刘乐
三审:王亚奇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