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校园动态>正文

    一塔飞峙铸文华 ——临湘塔与临湘教育

    2021-03-16 11: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磊] [责编:彭伍妹]

      这里曾经征帆点点,喧嚣纷纷;

      这里曾经烽烟滚滚,鼓角争鸣;

      这里曾经香火鼎盛,护佑有神;

      这里也曾翰墨飘香,学子莘莘。 ——题记

    临湘塔_副本.png

      停驻长江之边,一种衷爱和依恋之情油然而生,滚滚长江顷刻化作胸中不息的波澜。临江悬崖的儒矶山顶,一座古塔宛如一幅屹立于江崖之上的图腾,执着而孤傲地踞蹲着。一百多年来,它观沙鸥翔集,凭江水漫漫;恋江风如思如慕,任惊涛卷雪拍岸。这里有大江东去的高歌,有文人骚客的浅唱;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有枪林弹雨的啸响;有黎民苍生的祈祷,更有崇文尚教的盼望。伫立塔傍,一阵风吹,塔檐角高悬的风铎,发出空灵的清音,它将我等的思缕拉回到那个修塔的年境——

      临湘塔,又名儒矶塔,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时任台湾道台刘璈捐资主修。塔身嵌一方汉白玉石,由湖湘文化名人、清代进士吴獬亲笔撰文《临湘塔记》。临湘塔承载着临湘两位泰斗级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典故。史料记载,吴獬曾经任广西荔浦知县,深得民心,后恨不能解倒悬于百姓,愤然辞官从教。刘璈去台湾后,在强化国防、抗击法国侵略者外侮的同时,巡察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各处,造福当地百姓,政绩斐然。二尊都是爱国爱民的好官,且志趣相投。刘璈当初在做浙江台州知府时,因当地多年科举不仕,在台州建塔,九年间成功者有数十人之多。为了家乡文化教育发展的繁荣,刘璈赴台之前在家乡长江边依样建成此塔。落成之日,刘璈请临湘县知县黄庆莱为塔作记,黄知县转请吴獬先生,吴公欣然应允,妙笔成此《临湘塔记》,以隶书刻之白石,嵌于塔体第一层东南面。全文虽382字,却文采飞扬,为至美之文,至今历历在目。

    临湘塔 (2)_副本.jpg

      “塔之为道也,术也。”在古代,塔是风水的象征,是一方水土的精神寄托。通过建塔,以镇妖祛邪,或祈祷功成名就、事业繁荣。而临湘这座高33米的八方七级宝塔却不只是用来镇妖的,更是一座崇文之塔。记曰:“吾邑临湘东下八里,当流而崖者,为儒矶。或曰,邑得科举之鲜,造塔于是,得者必盛。”这说明刘璈建造临湘塔只是利用了民间这种方术,其造七级浮屠者之初衷是为改变临湘教育面貌,“能使人心得科举”而学有所成。所以一直以来,刘璈秉持“立政之体,首倡文教”的信念,为官一方,建书院,设义塾,激励当地多出读书之才俊,临湘塔便是他在家乡“以兴文教为己责”的重要标志。至于吴獬,他把社会弊端、朝庭糜腐归咎于教育的失败,心仪教书育人,认为教育可以救国,著书立说能够继世传宗。他多次受邀来临湘教育的发祥地莼湖书院讲学,是以莼湖书院精英荟萃,学风蔚然。

    临湘塔 (4)_副本.jpg

      莼湖书院创建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设在县治陆城学宫岭,因地处莼湖而得名。书院由知县徐凤阶创办,生徒必经县令统一考试录取,课业以经书为主,旁及子史百集,间涉时政,为当时临湘最高学府。其实,莼湖书院并不是临湘最早的官办书院。据清康熙年间《临湘县志》记载,临湘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办庙学。临湘第一个书院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创办的“人文书院”,清初有“湘湄书院”。直到莼湖书院的创办,临湘教育才走上发展之路。书院的办学目的是选取生员,为朝廷所用。凡入县学读书的人,都“免其丁粮,厚以廪禄”。当时临湘人口20余万人,每届报名考秀才者都在一千挂零,而录取仅24名,绝大多落第者为苦读十年长学的人。他们要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就只有走这条路。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进士晋翰林,一层比一层艰难。据说清末临湘名士吴獬为考进士,三年未正儿八经上床睡过觉,这就是当时读书人的状况。随着科举废除、军阀混战、抗日救亡、县城搬迁等变故,莼湖书院有过停办、数次更名、两易其址的坎坷经历,终于民国廿七年(1938年)冬被侵华日军全部焚毁,从建院至院舍被毁,仅存114年。境内学子无不“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

    临湘塔1_副本.jpg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倡导全民教育理念,临湘一中、二中、六中、一完小等声名鹊起,各乡镇中小学校星罗棋布,临湘教育得到全面的普及和提高。

      静穆的古塔,尽管饱经沧桑,依然萦绕着儒家风华的悠悠余韵;哪怕时间再长,也不会改变其固有的本质,变的只是人事的代谢。如果说临湘修塔当初是基于教育朝圣的信念,那么现在我们写塔、瞻仰塔,则意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文运与国运、文脉与国脉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沃壤之中,让教育自信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希望工程,这是时代所需、人民所急。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不仅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希望,更对一方教育、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在党的春风化雨下,历史记住了李中和这个临湘革命最早的播种者。

      李中和,平江人,1901年2月出生。北伐前夕,革命需要大批骨干,李中和受中共湖南省地方执行委员会委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届训练班学习。1925年12月,李中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李中和受中共湖南区委的派遣,与广州农讲所同班同学卢子云(湘潭人)以湖南省党部农运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临湘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工作,迎接北伐。肩负着党的重任的李中和来到了临湘,选择桃(林)区为临湘革命发展的中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一批在各地读书的进步青年,其中不少人在学校里就参加了党、团或其他进步组织,积极拥护并投身革命;有的还利用节假日回乡宣传,唤醒工农群众。李中和扮装成游学先生,秘密发展一批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4月,临湘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桃林区委会在洞庭庙诞生。在桃林的影响下,聂市、源潭、城区的共产党支部和农会组织迅速发展。1927年3月,中共临湘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李中和在县治陆城莼湖书院创办临湘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大批工农干部和党的骨干,为临湘县城的革命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临湘教育风起云涌,民国初年,动乱频繁,方释之、王圭、张亚巨等进步学子毅然赴欧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异国他乡参加共产党组织。境内地方党组织将“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参加革命战争的热情”作为当时的教育方针,团学、识字班、农民夜校、村校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打土豪、救穷人、杀白军、除祸根、搞共产、享太平”的口号盛极一时。其后,日寇侵华,百业俱废,学校停办,无数难民离乡背井,四处流亡,但临湘人民在“国土沦陷,教育不散,敌来我走,敌去我教”号召声中,排除万难,“抢救沦陷区的青少年入学、复兴小学教育、恢复中学教育、筹措教育经费”,呈现出“敌来我走,敌去我教;艰苦办学,顽强生存”的战时教育特点。八年抗战,临湘师生牢牢树立“日军亡我心不死,救亡图存心犹切”的理想信念,冒枪林、顶弹雨,越铁轨、匿深林,天作教室、石作桌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全民抗日救亡的道理,或暗中与临湘地下党组织联袂,或公开聆听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将军教诲,誓与倭寇血战到底,虽经日寇多次扫荡与四次湘北大会战,人民饱尝腥风血雨,但临湘教育仍然破冰前行。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了李继渊、陈德常、柳勉之、王思一等奔赴延安参军学习的青年学子,也铸就了梅继尧、梅重奇、易沐清等一批革命烈士的不朽人生,他们都是临湘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和文化教育精英。

    临湘塔2_副本.jpg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临湘教育从1949年7月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至本世纪初,先后经历了接管治理、恢复整顿、调整提高,拨乱反正、扫除文盲、发展“普九”的曲折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湘教育进入发展的繁荣期,教育基础得到巩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格局多元,教育质量初显成效,高考综合考核处在岳阳市先进行列,共培育清华、北大生近80名。近年来,临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教育“两个大计”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学环境焕然一新,师资队伍得到优化,体艺素养持续加强,教学质量成绩斐然,仅“十三五”期间,就整合资金12亿多元,调整、置换市直学校8所,改建、新建学校13所,新建教学楼24栋,全市学校功能室覆盖率达85%,教育信息化覆盖率达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过半,教师周转宿舍基本覆盖,阳光招生成为常态,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清零”。参加各级中学生体育竞赛,斩获世界级赛事奖牌13金9银9铜,田径运动竞技成绩更是全面稳居全国前八;体育教学成果亦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纵观临湘教育发展历程,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是推进教育发展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的根本保证,临湘教育发生巨变的背后,始终是不变的初心、恒心、决心和信心。

    临湘塔 (3)_副本.jpg

      夏日长江,洪波涌起;草长莺飞,一碧万里。整治后的江岸美景容光焕发、尽收眼底。再次莅临临湘塔下,一股江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厚重的历史积淀,让人肃然起敬、流连忘返。江风阵至,百年风铎再度响起。我等仿佛听到了这位“老者”讲述刘璈、吴獬两位乡贤一如李白、裴侍御“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般的友情故事;讲述刘璈公当年建塔所赋予的精神、财富;讲述宝塔历经风霜雷电和日寇战火摧残的故事。这巍然屹立于儒矶山顶杂草灌木深处的临湘塔,看惯了江上的秋月春风,寻思起曾经的过往,护佑过万物与苍生,祈祀着不尽的未来。虽然,它早已千疮百孔,斑驳陆离,但其丰富的阅历,浑厚的躯体,精深的文化,笃实的信念,铸就了临湘人一种永恒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这种魅力足以使它抵挡日寇的枪弹,逃脱“文革”的浩劫,熬过岁月的煎熬……

      捧起一抔历史的尘埃,转身欲去。回眸间,从塔前走过的一批批书生,顷刻幻化成刘璈和吴獬谈笑风声中走出的一个个乡贤。他们当中不乏著名专家、学者与政企界的巨擘宏梁。诸如昆虫学家李凤荪,著名地质学家吴磊伯,语言学家杨耐思,统计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贺铿,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学者兼企业家梅兴保,武警消防总局政委谢模乾将军等。

      是啊!百年岁月里,临湘塔承载的不仅是家乡一段历史,那古塔幢幢的身影里,深藏的是临湘的文脉,是临湘的市(县)脉;那《临湘塔记》汉白玉的文字之间,浓缩的是临湘的历史风云,积淀的是临湘的文化博览,书写的是临湘的教育传奇,传递的是临湘的时代精神,孕育的是临湘灿烂美好的明天!

    责编:彭伍妹

    来源:华声在线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