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那细水长流:谭亚妮的考研之行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责编:黄爱民]

华声在线4月27日讯(通讯员 黄荀初 易佳琳 王栋)“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胡适的箴言,常出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1应数1班谭亚妮的考研笔记扉页。曾几何时,这个高中数学总垫底的女孩,在2025年考研中以高等数学满分150分、总分425分的成绩,成功考取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数学研究生。从对数学“望而生畏”到“手到擒来”,她以细水长流的韧性诠释了坚持的力量,用日复一日的努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蜕变篇章。

大三的见习经历成为谭亚妮人生的转折点。第一次以实习教师身份站在讲台旁听课时,她望着教案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心中满是惶恐与不安。那些尚未完全消化的教学案例和似懂非懂的教学逻辑,让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教育不是试错场,我不能让学生成为自己成长的试验品。”这份清醒的认知,让她果断按下人生的暂停键,决定考研,用三年的研究生时光夯实基础,精心构建属于自己的专业“蓄水池”。

备考期间,谭亚妮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学习方法,摆脱了“机械刷题”的惯性思维,转向了更加高效的体系化学习。她从教材入手,首先梳理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框架,明确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刷题,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她每周都会整理思维导图,回顾章节的逻辑结构,特别是高等代数中“从解方程到矩阵”的知识串联本质。她通过这种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此外,她通过邱维生老师的课程,突破了对高等代数的理解,逐步重建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复试时也能从容应对专业课的提问。

她结合自己的“三轮攻坚法”与科学的时间管理策略,全面备考。第一轮的地毯式扫盲(2月-8月),她专注精读《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教材,手写思维导图,标注薄弱知识点,每个课后题都逐一攻克;第二轮的靶向突破(9月-11月),她通过分专题刷题,提炼经典题型的解题套路,同时将错题本从“百科全书”压缩为“精华锦囊”;第三轮的模拟(12月),她开始限时刷真题,模拟考试成绩从低谷攀升至接近满分。每天,她都严格按时完成早晚的数学学习,下午攻克英语与教育学,政治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她将每一天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采用日程本进行任务管理,确保了备考的每一步都精准推进。她的错题本也见证了这一过程,从最初厚重的“百科全书”,逐渐变成一本“锦囊妙计”,记录了她每一次的进步与突破。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漫长的考研路上,挣扎、放弃、逃避、痛苦种种复杂情绪也曾充斥着谭亚妮,可她也深知。若不趁起风时扬帆,船是不会前行的,在某个刷题的晚上,谭亚妮接到朋友的电话,长时间高强度的刷题学习压力让她一度崩溃,迅速按下挂机键后,留下的是不尽的哭喊,“为什么会这么难”“好难啊”,那个时候陪伴她继续走下去的,只有她自己。咸涩的泪水后,落到纸上的墨水并没有减少,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

“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就像我的备考一样 —— 按部就班,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谭亚妮在笔记中这样写道。而对即将踏上考研路的学弟学妹,谭亚妮说:“决定了就坚定去做,现在播种,未来定会收获。”

作为成长的见证,谭亚妮计划在研究生阶段深耕数学教学,以 “学生视角” 设计教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天赋,是日复一日地坚持。无论起点如何,只要敢于挑战、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

放弃有十五画,而坚持有十六画,所以,坚持比放弃多一点,那为什么不继续走下去呢?那些所有崩溃后依然握紧的笔,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之付出的努力,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坚持,都在为未来的绽放积蓄力量。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电脑版 | 触屏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