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7日讯(通讯员 马良)近日,株洲市罗敏小学校长工作室主题研修活动在醴陵市枫林镇双井中心小学举行。本次"送教春风行"活动以资源共享为桥,教师成长为核,旨在通过多维交流提升乡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其创新内生力,搭建城乡教育双向奔赴新平台。
株洲市八达小学教师徐涵、傅艳,双井中心小学教师何晓琴为大家带来了语文和英语的课例展示。三位老师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傅艳执教三年级英语《Unit4 Healthy food A》整合课,巧妙打破传统课时界限,将对话与词汇教学熔铸于真实生活情境,让语言在真实生活中呼吸生长。课堂以"早餐文化探秘"为主线,构建起"人物链-情境链-任务链"三维立体教学框架,让英语学习回归生活本真。
傅艳践行"真实即教育"理念,巧妙运用醴陵特色早餐"烧汤粉"创设真实语境,将教材虚拟对话与学生实际生活无缝对接。课堂紧扣新教材螺旋上升逻辑,从早餐对话延展至中晚餐饮食、垃圾食品规避,最终升华至营养均衡理念。创新设计的"健康生活签名墙"引导学生用彩笔描绘运动、饮水符号,将语言学习升华为价值观塑造,"用英语做事"的实践如春风化雨,让健康理念悄然生根。
走进徐涵的一年级语文课堂,仿佛置身春日游园——整堂课如行云流水,尽显"学生主场"的蓬勃生机。"以评促学"的智慧贯穿始终,学生自主构建的"三星评价体系",让朗读成为照见成长的明镜。一星读正确,二星读流利,三星读出节奏,这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恰似春雨润物,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既当"小评委"又做"朗读者"。
这堂课的成功,不仅在于知识传授的流畅,更在于徐涵深谙"唤醒而非灌输"之道。她以评价为钥,开启学生主体意识的闸门;借古今对照,架设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当孩子们自发用对韵歌编创校园见闻时,传统文化已在童言童语中焕发新生。
何晓琴执教的《囊萤夜读》一课,以匠心独运的主题环境设计统领全课,通过古文群文阅读构建大单元框架,完美诠释新课标"前后勾连"理念。课堂上,何晓琴不仅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更将《铁杵成针》《凿壁偷光》等同类主题古文引入对比阅读,在群文联读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妙处在于人物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通过模拟车胤自传的创新形式,学生化身千年学子,在角色代入中触摸古人"以夜继日"的勤学品格。这种教学设计既是对传统典故的当代诠释,更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生动实践。
授课结束后,大家齐聚一堂,交流探讨。三位老师依次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随后,参与观课的教师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听课的所感所想,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株洲市八达小学罗敏校长工作室首席罗敏围绕教育教学提出三点核心建议。在小组协同学习方面,建议采用2—6人灵活分组的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互评,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型。关于教学评价,强调要实现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开展互评,在激励中促进成长。针对高阶思维培养,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兼具指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即时追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些建议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下午,双井中心小学付密红老师和大湾小学邹愉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主题讲座。
付密红围绕“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主题,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她强调了问题意识在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享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付密红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她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邹愉以其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场题为《红色文化教育在乡村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的主题讲座。邹愉结合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分享了多种有效的应用策略和方法,为乡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送教春风行,共筑成长路"主题研修活动,以送教下乡、送培到校为纽带,搭建起城乡教育交流的桥梁。通过引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不仅为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更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成长内驱力。依托株洲市罗敏小学校长工作室的引领,学校成功构建了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专业发展平台,让每一次观摩成为启迪,每一场研讨化作成长,每一份反思推动革新。
责编:黄爱民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