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合、三递进、一贯通”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四融合、三递进、一贯通”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中职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为例


  【摘要】在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中职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阐述了 “四融合、三递进、一贯通” 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德技融合、课证融合、校企融合、育训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借助底层专业基础课共享、中层专业核心课独立、高层创新拓展课互选构建分层式能力提升体系;并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该模式实施后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需持续深化改革,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德技并修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智能制造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适配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立足职业教育本质,针对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构建了“四融合、三递进、一贯穿”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品德与技能水平,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模式构建背景

  (一) 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企业期望从业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如智能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严谨认真地对待工作。同时,创新思维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提升工作效率;团队协作能力使员工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团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持续学习能力则能让员工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淘汰。

  (二) 传统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在专业设置方面,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未能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此外,德育与智育融合不足,过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难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人才的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四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 德技融合:铸就学生成长之魂

  德技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品德培养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教学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以《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讲述我国电气行业艰难的发展历程,从曾经的落后到逐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引导他们树立为国家智能制造事业拼搏的远大志向。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安全操作规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工作成果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同时,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智能制造领域的志愿服务,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品德与技能的同步提升。

  (二) 课证融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实现教育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课证融合至关重要。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紧密对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全面优化课程体系。以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为例,参考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调整《电工与电子技术》《PLC 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证书考试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为考取相关证书做好充分准备。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并安排专业教师辅导,确保学生顺利获取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三模块”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图如下图所示。

图片7.png

(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三模块”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图。)

  (三) 校企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来说,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关键。学校与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建议,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例如与长歌智能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先进设备和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在基地实践操作,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实现 “做中学、学中做”。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实践指导,传授行业最新技术和工艺;学校教师也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 育训融合:拓宽学生职业发展路径

  育训融合整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拓宽职业发展路径。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利用学校师资、设备等资源,面向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针对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课程基础上,开设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前沿技术培训课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针对社会人员,开展电工技能提升培训、智能设备维护与维修培训等课程,满足其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通过育训融合,学生不仅能获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取多个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实现一专多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三递进”:构建分层式能力提升体系

  (一) 底层专业基础课共享:筑牢学生发展根基

  在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底层,按照 “专业基础相同” 原则,设置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共享专业基础课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教学成本。同时,为学生打下坚实知识基础,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具备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例如,三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掌握电路分析、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应用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层专业核心课独立:塑造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在中层阶段,依据“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原则,设置独立的专业核心课程。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设置《电动机与变压器》《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设《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专业设置《变频器控制技术》《配电线路安装与检修》等课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学生深入掌握本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学校配备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教师授课,并结合大量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等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层创新拓展课互选: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与个性化发展

  在人才培养的高层,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设置创新拓展课程供学生互选,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前沿技术课程、跨专业课程等。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课程。例如开设《智能制造创新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组队开展智能设备创新设计与制作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设《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前沿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开设跨专业课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创新拓展课程学习,让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活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为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一贯穿”:实现全过程思政育人

  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就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程都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例如,语文课程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专业课程结合行业案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智能制造领域的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通过举办文化节、科技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

  、实施成效与展望

  “四融合、三递进、一贯穿”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校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在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部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合作形式还不够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如何更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以及如何科学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都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持续努力,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职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四融合、三递进、一贯通”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针对中职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群在智能制造产业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构建分层式能力提升体系以及实现全过程思政育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有望为智能制造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何贤红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

(一审:罗江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电脑版 | 触屏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