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传承·科教>正文

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中小学科普教育研究

2024-06-05 14:53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科学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开展以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为目的,以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的科普教育,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当前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现存的普遍问题

  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现存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科普教育缺少重视:在一些学校,科普教育往往被视为次要学科,其重要性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导致科普教育在课程设置、资源分配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

  (二)科普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学校的科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包括专业的科普教师、科普教材、科普实验室等。这限制了学生获取科普知识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

  (三)科普教育方式单一:许多学校的科普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使得学生很难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科普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知识性的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科普知识时往往只注重背记,而忽视了实践和应用创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校应加强投入和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图片 1.png

  二、中小学校科普教育的落实策略

  中小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普教育:

  (一)提高学校对科普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应将科普教育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确保其在课程设置、资源分配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二)增加科普教育资源投入:应加大学校对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引进专业的科普教师,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普教材,建设科普实验场所等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普教育资源。

  (三)丰富科普教育方式: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方式,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如科技节、科学竞赛、科普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

  (四)完善科普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的科普教育评价体系应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包括考试、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等,以全面评价学生在科普教育方面的表现。

  (五)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学校应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学校可以设立科普走廊、科普宣传栏,定期举办科技节、科学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通过以上措施,中小学校可以有效加强科普教育,增加科普教育资源,丰富科普教育方式,完善评价体系,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图片 2.png

  三、正确定位科普校本课程目标

  科普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下是科普校本课程的一些具体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有趣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索科学知识。

  (二)传授科学知识:介绍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科学基础,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培养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推理能力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尝试新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关注科技发展:介绍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关注科技对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六)促进综合素质发展:通过科普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科普校本课程内容建构的实施途径

  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建构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科普教育课程:学校应将科普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接受一定数量的科普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二)开发适合学生的科普教材:学校应组织专业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普教材,教材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涵盖多种科学领域,注重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学校应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任务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项目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操作、创新思维等能力。

  (四)建设科普教育资源库:学校应建设一个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库,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各类资源,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自主学习。

  (五)组织课外科普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如科技节、科学竞赛、科普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

  (六)科普教育与学科融合:学校应推动科普教育与学科融合,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教育,通过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素养。

  (七)评价体系构建:学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普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包括考试、课堂表现、作业、实践活动等。

  通过以上实施途径,中小学校可以有效建构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图片 3.png

  五、关于科普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课程目标相适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态度转变等方面。

  (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书面测试、实验操作、项目作业、课堂表现、同伴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通过总结性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反馈和评价。

  (五)评价结果注重激励性:评价结果应该具有激励性,鼓励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动态调整评价体系: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评价体系也应该随之调整,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七)注重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科学领域的个性化发展,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特长和兴趣。

  (八)加强师生沟通: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建议,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科普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程质量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六、创设科普创新项目

  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要立足自身优势,深研科普创新项目,形成创新而灵活多样的科普品牌,创新科普剧场、流动科普、科普讲座、科普媒体、科普闯关、科普研学等项目。

  (一)打造情感共鸣、激发探索兴趣的主题科普讲座

  科普讲座是常用的科普项目,科普讲座需主题突出、情感共鸣、激发探索兴趣。科普(系列)讲座,是以主题科普知识为题材、以相关主题科技发展进程为背景,设立不同的板块,重点从科学原理、科学常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感受主题科技魅力的同时,静下心来了解相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怀。知识目标为:促进相关知识向科普知识的转化和传播,拓展主题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情感共鸣为:通过介绍主题知识的科技人物、事迹,全面提升学生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1]

  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系列讲座,以铁路科普知识为题材、以近现代我国铁路科技发展进程为背景,主要分为《探索火车的奥秘》《您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詹天佑与中国铁路》三大板块。每位小朋友在入场之前从宝箱里抽出一张智慧问答卡,带着问题去听讲座。主持人现场维持秩序,宣布讲座准备开始。该系列科普讲座融科学、人文于一体,既有历史钩沉,又有现实关照,既有人物,又有硬科技,科普方法和手段方面有较好示范效果。

图片 4.png

  (二)打造科学性、生动性和通俗性的灵动科普剧场

  科普剧场常常采用科普情景表演,要打造科学性、生动性和通俗性的灵动科普剧场。科普情景剧把科学通过舞台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观众在舞台欣赏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科普情景剧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内容的科学性:内容要合乎科学、语言准确;第二,语言生动性:语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和穿插趣闻;第三,表达的通俗性:科普情景剧是一种科学普及活动,不是专业的科研活动,所以对于科学原理要通俗易懂地解释和表达。表达形式丰富,有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等等。 [2]

  例如“空气炮”情景剧(如图)。表演者精心设计器材与剧情,所用的两个道具(圆筒和玻璃板)都是透明的、形状也简单,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得明明白白。表演中采用了“对比”手法呈现效果,第一次用玻璃挡板放在蜡烛的前面,能挡住空气炮的冲击,蜡烛没熄灭,观众能够理解。可是第二次用一个圆筒套进挡板,结果蜡烛被吹灭了,这与观众的生活常识不合。前后两次的神奇变化,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激起观众的好奇和探究欲望,进而聚精会神地聆听表演者接下来的解释,也就更易理解实验的科学原理了。

图片 5.png

图片 6.png

  (三)打造“快、灵、便”互动专业流动科普

  “流动科普”常常是以科普宣传车为载体,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将主题知识呈现给更多公众的科普项目,是践行“走出去”的科普服务理念而创立的科普项目,要打造“快、灵、便”互动专业流动科普。“流动科普”以主题知识为核心,常常辅以互动体验、知识展览、科普讲座、活动课等多项活动内容,构成一个浓缩的主题科普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用最灵活便捷的方式,把相关主题知识送到学校,带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科普服务。“流动科普馆”方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调动现有资源,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发挥流动科普“快、灵、便”的特点,实现互动性、专业性,把科学知识直接送到公众身边的设计思路。

  例如北京天文馆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于1997年创立了“流动天文馆”科普项目:流动天文馆,形成了以移动天象厅为核心的五大活动模块:移动天象厅、天文知识展板、天文互动体验、天文科普讲座和天文科学活动课。“流动天文馆”在北京天文馆的有力领导下,以一位天文专业的副馆长为团队核心,构建起了专业化、年轻化的天文科普团队。经过“流动天文馆”团队和天文科普专家反复推敲提炼,浓缩精华,一套知识体系完备、内容扎实准确、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模块化活动已经成型。[3]

图片 7.png

  (四)打造参与度高、跨学科融合的新时代科普媒体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开启,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科普学习的主要平台。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要打造参与度高、跨学科的新时代科普媒体融合。通过科普媒体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渗透到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搭建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媒体平台。开展科学实验、科普创作指导讲座、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网络传播、科普互动剧表演等活动版块,有效融合动手动脑、舞台表演等活动形式,增强科学实践、探究、展示能力。

  例如上海闵行区浦江镇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推行的科普微童话媒体,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部分:科普实践阶段、科普创作阶段、网上征集和传播、科普互动剧舞台表演、作者签书会。一个镇的科普活动能搞成如此有声有色,令人欣慰!科普媒体微童话适合低龄儿童,孩子有兴趣,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科普特色,非常值得同类科普单位学习。

  又例如笔者参与策划并演出的《科技大发现》电视(湖南教育电视台)科普媒体项目(如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湖南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科普专项项目。该项目依托湖南青少年STEM科普基地(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和湖南(中联重科)工程机械科普基地、中南大学先进轨道交通科普基地、湖南工业大学轨道交通及先进材料技术科普基地、湖南兵器国防教育科普基地共五个省内优秀科普基地,运用STEM教育理念进行科普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联动学校学生开展活动,走进基地,以此了解湖南科技成果、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魅力, 并策划、制作高品质的校园科普系列节目,以全媒体方式对节目进行呈现和推广(含电视台系列专题节目、新媒体端转载播出节目、新媒体端推选宣传微视频等)。

图片 8.png

  (五)打造“玩中学”“学中玩”的趣味科普闯关

  近年来,受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影响,去博物馆参观逐步成为一种社交行为模式,家庭观众更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参观群体之一。但事实上,大部分博物馆因其藏品专业等问题,并不见得适合儿童及青少年。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创意思考,将繁复的知识内容通过特别的展示或活动转化成易于接受的形式,增强科普主题活动观众愉悦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任何年龄的孩子都爱玩游戏,游戏能激励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的观察力更敏锐,也使整个博物馆参观之旅更有趣。对此,根据受众特点,科普场馆可以策划推出科普主题闯关活动,来有效吸引更多亲子家庭的参与。

  例如中国航海博物馆“航海大闯关——博物馆里的科学大富翁”科普主题闯关活动以著名的大富翁游戏为原型,以色彩丰富的游戏棋盘为载体,其16项关卡,涉及明代福船、学打水手结、虚拟焊接、航海模拟器、轮船汽笛、船舶建造、货物配积载、莫尔斯电码、信号旗、沿岸路标定位、集装箱装卸操作等互动展项及科普知识问答题。博物馆以游戏中涉及的“老船长”“水手长”“造船工程师”“装卸达人”“超级电焊工”“水手”“海盗”“潜水员”等角色为素材。该项目特色是以大富翁游戏为原型开发成“航海大闯关”科普活动,以体验式游戏伴随竞技式闯关进行航海科普,灵活性和参与性强,有一定示范意义。[4]

图片 9.png

    (六)打造科学性、真实性、专业性的行走课堂——科普研学

  科普研学是青少年在相关科学领域进行探索,通过实地(野外、场馆等)的观察、了解,搜集整理大量材料、分析研究的研学实践活动。科普研学内容深度低于科技专业,科普研学记录是相对通俗易懂。科普研学的特点为:1.科学性,科普研学活动的本身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观点需要进行一些论证,研学成果也有一定的科学价值;2.真实性,在科普研学中青少年运用观察、勘测、采集等手段,真实地记录,客观地描述;3.专业性,研学活动主题和探究活动具有明确的专业范围。

  例如调查湖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研学项目。科普研学时间及路线为:研学可以6天,路线为: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2天)--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2天)--岳麓山(1天)--湖南省森林植物园(1天)。本科普研学主要任务:动植物鉴别以及标本采集、植物多样性野外调查,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鱼类资源多样性调查及测定等项目。该研学把科学技能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又有活动成果考核,集学术与科普相融合的野外活动,主题突出,特色明显。

图片 10.png

  七、协同育人,全面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

  强化科普教师责任意识,建立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组建科普专家资源库,加强科普教师培训工作,推动校馆合作、协同育人,持续推动科普工作增质提效,全面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

  (一)组建科普专家资源库

  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科协组织将杰出科技人才、科普工作者纳入科普专家资源库,积极协助学校引进优秀科普专家进校园活动,协助学校进一步优化科普课程。学校要积极做好总体规划,尤其做好课后服务设计,积极引进科普专家,建设学校的科普专家库,丰富科普课程师资队伍,有效开展学校的社团课、兴趣课、科技课和科技科普相关活动。有效利用学校、社区、科普场馆的科普队伍,使学校科普工作常态化。

  (二)加强科普教师培训工作

  统筹制订科普课程教师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注重依托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好科普教师培训工作,强化科学普及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国家科普工作相关政策,使科技教师更好承担日常科技课程,有效推动“双减”各项工作需求。在培训工作中,构建交流平台,使学校教师理解科普场馆的理念和文化,了解不同场馆的展示内容,科普场馆工作人员了解学校的课程要求、教育目标和师生现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促进共同发展。

  (三)校馆一体协同育人

  解放思想,开放办科普教育,推动学校和科技场馆、科普基地合作,坚持协同育人,持续推动科普工作增质提效。中小学校的科普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现有设备、师资力量、科普项目特色,优化校园科普课程。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要积极主动和中小学校沟通,更新场馆建设,做好中小学的第二课堂阵地。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之间要协同发展,大胆创新,优化发展,不断形成科普品牌。

  八、总结与思考

  总之,基于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中学科普教育实践,要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科普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科普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创新科普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讲座、科技竞赛、科技实践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建立科学的科普教育评价体系,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关注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技能掌握和态度转变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发挥社会资源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普教育和实践机会;加大科普教育经费投入:加强科普教育经费保障,提高科普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建设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科普教育环境。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普工作,实现协同育人,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媛 周伟.“铁博开讲啦!”科普系列讲座[J].中国科技教育,2018.(04):54-55

  [2]李湘黔.科学情景剧的设计与两个示范案例[J].湖南中学物理,2019.(09):24-25

  [3]“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北京天文馆:“流动天文馆”活动[J].中国科技教育, 2018,(04):54-55

  [4]“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案例.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承,探索中国传统造船技艺[J].中国科技教育, 2015,(11):54-55

  (说明:该文发表在《湖南中学物理》2024年第4期)

  (作者/李湘黔,正高级、特级教师,湖南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