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漏刻
STEM知识素养
一、人文知识
漏刻是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之一。漏刻的产生发展标志着中国古人对于力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时间认识的不断深化。最开始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估计时间,他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表”,时间不停地前进着,“表”的影子从早到晚不停地移动着,由此人们可以了解时间。随后,古人又创造了“圭表”“日暑”等,但是这些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记有“望壶氏”,专司其职。
漏刻由漏和刻组成,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有刻度的浮箭,刻立于漏之中,能随着水位的变化而上升下降。漏刻主要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泄水型漏刻是指浮箭置于泄水壶中,并且会随着漏壶中的水面的降低而下降,从而读出浮箭上的刻度所对应的时刻。受水型漏刻的浮箭是在受水壶中的,浮箭则会随着受水壶中的水面的上升而升高,可读出此时对应的浮箭上的刻度指示的时间。漏刻的种类发展大致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由单壶到多级壶。
图 1 多壶式滴漏[1]
中国科技馆展厅中珍藏着一件多壶式滴漏,如图1所示,分别为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其中受水壶内有一把标有十二时辰刻度的铜尺依附于木制的浮箭上。当水由日壶依次沿龙头滴下时,受水壶中的水位则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浮箭也逐渐上升,便可从铜尺上读出时间了。
二、科学知识
利用均匀水流导致的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是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STEM活动实践
创意实践
漏刻(滴水计时器)的制作:
材料:
透明塑料杯、锥子、胶带、木板(硬质纸板)、棉线、水
创意参考步骤:
1.剪3段棉线,每段10厘米左右。用锥子在3个塑料杯底部各扎1个小孔,将棉线穿过杯底小孔
2.向杯子中倒入一点水,检查装在杯子里的水是否能够顺利的通过棉线滴出来,如果水不能顺利滴出来,再把杯底小孔稍微弄大一点儿
3.用胶带把3个塑料杯垂直粘在硬板上,从上向下标记为1号杯、2号杯、3号杯:
4.在3号杯下方再粘贴1个塑料杯,记作4号杯。这样一个简易的滴水计时器就做好了。
5.在1号杯中倒入100ml水。用计时器计时,每5分钟查看4号杯的水,并在杯子上按照水面高度画线,作为刻度。
创意改良
1.如何检验该滴水计时器的准确性?
2.水钟的准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哪些方法能够提高水钟准确度?
创意挑战
水钟在下雨潮湿的天气或者干旱的气候下容易受到影响,在冬天水又易于结冰。可以有其他较为准确的计时器解决这个问题吗?
参考文献
[1] 图片来源:古代高精度计时器-元代四级式漏刻en.vfe.ac.cn/NewsDetail-632.aspx
(作者/谢涛玲)
(一审:夏博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