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生育率的逐年降低,我国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由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开放二孩政策。二孩政策的开放,促进了二孩家庭数量的增加,也使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二孩,但忽视了头胎孩子在经历由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变化。本文结合笔者切身感悟,综合运用皮亚杰发展认识论等心理学相关原理,对长子长女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就其心理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措施。
【关键词】二孩家庭 “大孩”成长 个体心理发展问题 心理分析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6年最新修订)规定: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自此“全面二孩”时代正式开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迎来了二孩,家庭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也给大孩的心理成长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一、 大孩面临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 情绪的急剧变化
二孩政策开放后,随着家庭中弟弟妹妹的到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重要血亲的精力、注意力的重心会发生明显变化。大孩在家庭中,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由受到所有关注到关爱逐渐转移的落差,引发大孩的嫉妒。焦虑、急躁、自我封闭甚至仇恨等负面情绪,从而出现大孩与二孩同胞之间嫉妒、竞争甚至敌对等消极互动,同胞间的竞争行为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 处理不当,就将慢慢发展成意想不到的暴力行为[1]。
由研究者调查江苏南通某初级中学211名学生抽查样本及其研究数据(表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母亲否认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非独生子女在对母亲的情感需求与家庭中其他子女存在紧张的竞争关系[2]。
(表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否认因子差别。)
(二) 感情的逐渐冷漠
大孩在尚处于独生子女阶段时,由于受到父母的钟爱以及情感的单向输出,且缺乏与同龄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其情感处于内向和封闭状态,在气质上倾向于内向型的抑郁质(图1 巴甫洛夫气质类型学说),外表文静腼腆,内心敏感,主观性强。而在二孩降临后,原本处于接受者位置而对父母情感付出感到理所应当的大孩,不再接收到此前父母那么多的爱意,又因为养成了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特征,因而在此后的成长经历中感情表达更加闭塞,逐渐趋于冷漠封闭。
(图1 巴甫洛夫气质类型图说。)
(三) 认知发展的混乱
生二孩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情感投入难度更大。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内卷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不断攀高,“二孩”的出生势必会增加家长的经济和身心负担,降低家长对大孩的教育投入的经济物质支持以及精神关注陪伴,使大孩面临的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根据皮亚杰发展认识论相关原理,有机体的自我认识是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水平的无限重建过程,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建构认知,这种不断的自我调节的功能作用有结构上的连续性[3],而外界环境的突转会打破个体的自我调节与构建,对大孩主客体分化过程中,逻辑数学性质和实物性质的认识[4]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 大孩心理发展问题应对方法
(一) 家庭教育的调整分工
1.父亲的经济承担
首先,父亲要主动担起更多的经济责任。二孩的出生,必然带来家庭经济负担的增长。为了保证对大孩的经济支出和投入,作为父亲,必然要投入更多精力,更加努力,减轻家庭经济开销的沉重负担。而除了经济层面的努力外,作为在大孩心中占有较高教育地位的父亲,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家庭角色,自觉地分担家庭教育责任,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协调大孩与二孩之间的关系,关注大孩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变化,及时对大孩进行教育和疏导,同时对二孩进行管制和约束,协调大孩和二孩间的同胞关系。
2.母亲的情绪疏导
其次,母亲要注意教育责任的担当。在孩子的生活以及成长方面,母亲是主动付出最多的,也是客观上必定付出更多的,在二孩家庭中面临着更大的亲职压力(表2)。在二孩家庭中,两个孩子无论年纪相差较小还是相差甚远,在生活和相处中都难免会出现打闹现象,这就需要母亲积极地介入与疏导,要理解大孩的情绪波动,了解大孩的情感需求,承认大孩情绪的合理性,及时与大孩交流情绪,而不能一味偏袒二孩责罚大孩,用“你是大的就应当让着小的”这样武断的话语进行家庭裁决——尤其是对于7-12岁的大孩。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此阶段的孩子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去自我中心化和可逆性倾向,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接受他人意见,修正自身想法。此时,母亲要利用好生活中的机会,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孩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表2 “二孩家庭”父亲与母亲在亲职压力上的差异检验。)
3.长辈血亲的平衡关注
再而,长辈血亲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以及工作的繁忙,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老一辈往往会帮助父母照顾孩子。在帮助父母照顾二孩时,长辈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大孩情绪,要给予孙辈同样的关注,而不能出现无意识和有意识的偏私举动。
总之,家庭教育对大孩的情绪变化和性格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甚至会影响大孩未来一生的走向以及发展,因而家庭教育的及时调整、分工疏导意义十分重大。
(二) 学校教育的与时俱进
学校教育贯穿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形式运演阶段,是大孩在家庭环境之外最重要的外界环境部分。因而,学校教育的及时跟进,对大孩情感、心理、认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能动主体——教师关注度的提高
教育过程是众多人力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就像对大理石的雕刻[5]。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知识,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确的价值取向、极高的审美能力和共情能力,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充足的了解和认识,注重关注二孩家庭中大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要时常疏导大孩情绪,也要时常与二孩家庭的家长主动沟通,将大孩的学习情况、情感情绪波动阶段性总结性地告知家长,增强家长对大孩的了解与关注,弥补由于二孩出生家长精力分散造成的教育缺位。
2.结构客体——学校心理教育专门组织的设立
作为能动主体的教师精力有限,能力各异,不能完全保证对大孩的关注与疏导,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疏导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化。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引起了一波创建心理特色校的热潮,但在其创建过程中明显存在形式化倾向。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健康心理教育[6]。
这就要求学校设立专门心理顾问服务部门组织,如学校心理服务处,发挥在分析检查方面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的协作作用[7],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特别关注对二孩家庭中的大孩进行定期调查和开导纾解,未雨绸缪地进行好心理辅导,而如若大孩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要给予即时即事及时的指导。
(三)社会教育的同步协作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在社会中生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学会和掌握社会规范,适应社会需要,由小环境逐步接触并进入大环境的儿童也是如此。儿童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的认知过程。此时,如果社会环境能为二孩背景下大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范式和舆论引导,使大孩在社会化的过渡阶段受到正向的激励,将有助于大孩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社会动态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状况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新的样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向全面二孩政策的阶段性调整,将使家庭出现由“独生子女”到“二孩家庭”的结构变化,并由此引发大孩的身份变化及心理变化,我们也要用动态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对待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运用基础理论和实际经验,从多方面多角度尝试提出看法和建议。
(作者/车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文四班)
【参考文献】
[1]曹瑞,曹晓君.同胞竞争的影响因素:基于个体与养育者视角的分析 [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3,11(08):492-503.
[2]姜飞.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No.267(10):195-197.
[3][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97:68
[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97:27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王颖译,武汉长江出版社,2022:26
[6]王宋芳,刘致静,乔志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教师,2018(05):19-23.
[7][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08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一审:余画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