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问题情景的合理利用,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总结有效问题情景创设方式的基础之上,综合多方面资料进行创设,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相较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特征,其综合体现在其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两大特征。小学生在此阶段由于认知能力尚处初步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知识。教师在课堂设计阶段对课堂内容设计的不足会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小学数学教师合理利用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以具体的情景为教学载体,以问题为教学核心,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综合提升。
一、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意义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问题情景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因此学生更乐于接受在问题情景的创设环境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在问题情景中,学生也拥有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
2.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之前,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从而创设对学生吸引力强的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使用一个或多个数学知识点对问题情境进行解答与处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巩固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方面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策略分析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入手,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来练习加减法运算。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因数与倍数”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作为例子,讨论其个数以及个数的因数与倍数。学生在了解因数与倍数的基础概念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活动等场景,或者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话题。
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分蛋糕”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游戏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教授“分数”章节时,可以进行抢分数的游戏。游戏以接龙的方式展开,以1/2起头,陆续进行1/3、1/4等分数的报数,当报数至1/2的倍数时,学生需要说出其倍数,否则就会被淘汰。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通过回忆在游戏过程中对分数知识的回顾,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这一知识的掌握。此类教学趣味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
3.借助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直观教具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来辅助教学。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形状的教具,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类,从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例如在对投票箱的观察物体环节当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投票箱相似的物体,从而引导学生观察教具投票箱的前面、右面与上面。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书本中跳脱,从现实层面与具体实物的角度观察物体的特征。在初步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投票箱的前面、右面与上面分别是怎样的形状?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呢?”
分多种步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且在观察后思考物体观察之间的共性,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空间思维。
4.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数学规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数列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
以“圆柱与圆锥”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同时向学生展示圆柱与圆锥两种物体,并且向学生提问:“圆柱与圆锥的区别在哪里呢?”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圆柱物体,从而向学生展示更多的相同物体,供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物体的特征与规律。教师在展示完毕后,向学生小组提出任务:“总结圆柱、圆锥的特征,并且根据教科书上的公式,计算一些圆柱、圆锥的表面积。”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掌握不牢与理解不深的知识。各小组在计算完毕物体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式与圆柱、圆锥有何不同?通过提问的方式,将两次课程的知识相互串联,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圆柱圆锥的面积计算公式。
5.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和拓展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拓展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逐渐递进,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提升数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相似的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购买苹果时所需要计算的总价,并且循序渐进。创设橘子单价6元,一袋橘子6个,共买5袋,所需要的总价,继而通过个位数的相互乘算,为后续的两位数乘算做铺垫。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兴趣点,从而达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结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妍.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试题与研究,2022(27):154-156.
[2]闫小平.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求知导刊,2022(25):47-49.
[3]陈惠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教育界,2022(24):95-97.
[4]陆晨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4):62-64.
[5]居瑶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智力,2022(32):104-107.
[6]陈锡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J].第二课堂(D),2023(11):36
(作者/喻金花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水庙镇中心小学)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