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综合>正文

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2023-08-25 17:40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及成因分析

  【摘要】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网络信息隐蔽性强、信息量巨大的特征,也成为了很多潜在的不健康的信息传播温床,也有很多目的不纯的人以无底线、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在网络上博眼球。中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判断是非能力,更容易在网络中的不良心理导向中受到伤害。本文将围绕中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危害和成因分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网络沉迷;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

  一、 网络浸润中学生可能导致的心理健康危害

  (一) 网络沉迷——最直接的危害

  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健康危害最直接的就是网络沉迷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量的急剧增大,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更多的信息混杂在互联网中,其便利性、趣味性、丰富性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危害。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多彩的网络世界更容易导致中学生的网络沉迷,有研究显示,当今中学生平均每日花费在网络社交上的时间长达2.5小时,其中每日参与网络社交长达五小时的中学生占总人数的15%。一般意义上,中学生每日超过五小时上网时间即可认定存在网瘾。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的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产生了极强的心理依赖性,甚至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相比于真实世界,他们更倾向于在社交世界中开展社交和各项活动,这是十分危险的认知。

  中学生是人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关键时期,然而网络沉迷所造成的心理依赖性将会阻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例如,有网瘾的青少年很难专注于其他事物,因此在日常学习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分散,每一段时间玩一会儿手机的情况,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可能出现抵触学习的心理。拒绝义务教育知识渗透是网络沉迷学生心理无法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依赖性较强的中学生甚至会出现离开网络便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和安全感低下的焦虑症状,出现即使没有社交来访和信息仍不停查看手机的现象,影响中学生的正常现实生活。

  (二) 失去底线原则,责任感缺失

  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匿名发言的能力,部分内心阴暗、怀揣着不良目的参与网络生活的人会在网络上传输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而中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很有可能会受这些信息的影响。

  并且由于隐藏个人信息的这项能力,部分中学生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也认为在网络上发表不良言论不会得到什么惩罚,可能久而久之就会在认同感中随波逐流,使内心的恶意滋长,因此选择随意散播谣言,躲在网络的虚假身份后面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甚至成为“键盘侠”,失去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在网络上重拳出击”,随意利用网络伤害他人,从而导致网瘾学生成为缺失责任感、道德情操的人,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三) 不良信息引导三观扭曲

  由于网络中信息鱼龙混杂,然而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是非判断能力,常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三观建立的重要时期被错误引导,而形成扭曲的三观。

  网络中充斥了部分低俗言论,由于在部分成年人世界中缺乏情绪垃圾桶,所以他们选择在网络上发现自己的情绪,例如,有的人今天上班不顺利就发表“想要躺平”“凭什么与有钱人相比,自己要活的这么累”“为什么要劳动”等等非主流观点,甚至为了哗众取宠,有一些媒体人会选择虚荣炫富,这就导致了收集到这些信息的中学生的价值观、金钱观受到影响,甚至滋生出不劳而获、爱慕虚荣、过度奢侈的想法和行为。

  再例如,性教育是青春期的重要话题,但是网络上存在部分不良网站和黄色信息,其中的不正确的性知识引导会导致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健康的观念产生偏差,无法正确认识身体机能的正常需求,产生自卑、不符合年龄阶段的行为,甚至走上影响一生的违法之路。这些颜色信息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阻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过程。

  (四) 滋生暴力倾向

  网络中吸引了大部分中学生群体的主要内容就是游戏,然而部分游戏充满暴力、血腥和低级趣味,长期沉迷于参与这样的游戏会助长学生的暴力情绪和暴力倾向。例如,大多的打斗游戏都需要通过将对手“KO”来获得胜利,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中学生萌生出“用暴力才能使对方屈服”的思维链式,从而造成中学生心理情绪的扭曲,进而外化于行,酿成一条条惨案。

  据研究显示,长期沉迷于游戏的人其情绪控制能力往往比未接触过游戏的人弱。这是因为在当下普遍的游戏环境中存在大量不文明的游戏行为,例如,在游戏中“爆粗口”“推卸责任”等等。同时,有研究发现在有输赢的游戏中,接连的失败会给游戏者带来极强的暴躁、愤怒、急切的情绪,并容易将这样的情绪延续到生活中。因此,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学生暴力情绪的增长和暴力行为频发,给中学生情绪控制带来阻碍,从而危害其心理健康。

  二、 网络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 中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所驱使——好奇心、刺激感、求知欲

  中学生处于大脑发育和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模仿能力都趋于顶峰,因而中学生会对世界和乃至自身产生许多疑问。而网络无疑可以为他们带来无数的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对网络的喜爱和需求也在不断累积,并渐渐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最终产生依赖性。

  也正是因为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寻求刺激感,让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而未具备足够是非辨别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就落入了错误信息的“漩涡”中,并在被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下造成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如此,匿名方式和许多人不负责任发言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学生形成引诱,让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认知同化”和模仿行为。所以部分意志力不强的中学生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来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情,网络游戏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用这种虚拟性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旦隐藏在内心的另一面得以在网络世界展露,就会渐渐占据主体,并在无意中影响着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 中学生缺少情绪倾泻口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阶段,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通常会与家长在问题思考角度上产生巨大的歧义,如果学生发现这一分歧无法得到认可,或者自己与家长在沟通时并没有受到平等对待,久而久之中学生就会选择放弃沟通,也就是所谓的“叛逆”。

  从家长的层面来看,新时代工作竞争压力较大,日常工作忙碌,在难得的假期中也希望能得到休息,忽视了孩子的情绪状态,这样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不仅如此,部分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忽略了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精神需求,甚至有的家长会以自身付出为要挟,过度压迫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了过多的积累的心理负担,激化了家庭矛盾。

  然而,中学生需要一个情感的倾诉口,网络凭借其虚拟性、自由性、容纳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许多无处发泄感情的中学生的宣泄口,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网络是寄托感情的港湾,于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总结:

  中学生是人正确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达欲,然而网络沉迷所造成的心理依赖性将会阻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打击学生的责任意识,助长暴力意识,扭曲三观,给其心理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涛,范润琴,扈志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优化措施[J].心理月刊,2021,16(17):217-218.DOI:10.19738/j.cnki.psy.2021.17.105.

  [2] 薛彦辉.网络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学生受到的危害及归因分析[J].科幻画报,2019(03):242-243.

  [3] 朱莉莉.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23-24.

  [4] 邹炳泉.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XJKX20B388

  (作者/刘传奇 田斌)

(一审:田镇圆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

教育维权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