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过去两年的开学典礼中,我依次解读了“麓山梅溪湖”的学校校名,它彰显了“湖湘文脉”的传承与担当;阐释了学校各楼栋的命名,它蕴含着“学问思辨行”的为学之道;溯源了学校“学会生存,学会关心”校训,它传递了“立己达人”的人生境界;诠释了学校“做豪迈的中国人”誓词,它弘扬着“民族复兴”家国情怀。今年,是麓山梅溪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三个年级师生全部到位;也是麓山梅溪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新办学校转向高质量发展;还是麓山梅溪湖发展的一个期望点,首届高三逐梦启航。在新征程上,我们如何由新到强,由良性运转到优质发展,是每一个麓梅人共同面临的课题。而要做好这个课题,就需要我们从教育规律的本源中去寻找答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育人体系上处理好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等关系,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实践缺失等问题,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践问题相结合”。可见,处理好教育中的知和行的问题,就处理好了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根本问题。
知和行问题,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学、为人的经典问题。孔子在《论语》开篇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学”,就具有“认识”的意思,而“习”,本义是小鸟练习飞行,这里不单指“温习”,则有“实践”“体验”“行动”的内涵,“学”与“习”就是知与行的统一。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进一步阐发知行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的本质是知行本一,用王阳明的话来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合之为一。“知行合一”的特征是知易行难,大多数人“行”而“不知其道”,“知其道”难于“行”,是因为“知之艰,行之惟艰”,认识难获得,实践更难坚持。“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良知是一个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为人、为学中,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所指向的都应该是人的人格整合和道德完善,是知与行,身与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知行合一”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麓山梅溪湖的校园文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麓山文化为底色,以湖湘文脉为精魂,以时代发展为归旨,在学校楼栋命名中所蕴含的“学问思辨行”中,已体现出了“明知笃行”的为学之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知行合一”的为学之风,这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化发展。
知行合一不仅是为学之道的基本规律,也是同学们全面发展的必由路径。学风是外显的“风气”,也是内蕴的“思想”。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该早起到校时却拖拉迟到,明知上课要认真听讲却昏昏欲睡,刷了很多试卷却不知总结反思等问题,这都是“知而不行”“知而逆行”“行而不知”等知行不一的表现。基于此,我们提出“知行合一”的学风,就是要以外显的风气和内蕴的思想双管齐下,克服学习中“无知”“非真知”“难笃行”等问题。这是学习的本质规律,也是同学们全面发展的必由路径。
知行合一不仅是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体现。王阳明认为,要想身心和谐发展,无“怠心”、无“躁心”、无“贪心”、无“傲心”,则首在立志,正所谓“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麓山梅溪湖的学子们,我们的志向是要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那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知”与“行”“心”与“身”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知导行”,提升认知能力;需要做到“知而必行”,强化实践能力;需要持续“行而后知”,培育反思能力。如此,养成知行合一的学习风气,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追溯“知行合一”的历史发展,是要回到“人的发展”的生命哲学中;解读“知行合一”的内涵意蕴,是要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倡议“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是要建构麓山梅溪湖的特色育人体系,实现教育对实践的回归,落实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真正能担当时代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审:龙晓龙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