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7日讯(通讯员 吴琳波)在涟源市高新区,一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涟源市创成科技职业学校与三一智能制造园区携手,将课堂搬进车间、把技术刻进教材,不仅破解了企业“一匠难求”的困境,更让青年学子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
痛点变亮点
当职校遇上“用工荒”
“电工、焊工、油漆工缺口近百人,熟练工更是‘一匠难求’!”——这是三一智能制造园区技术主管的无奈感叹,也是中国制造业人才困境的缩影。
面对三一集团抛出的"用工清单",创成职校的破局答案是:
课堂即车间:把企业提供的128个焊接案例植入教学系统,与三一联合开发《智能设备焊接技术》等定制课程,实现"教材即工艺标准,课桌即生产工位",学生毕业时至少掌握5种企业专用工艺。
真题真做。三一技术专家指导学员操作水性漆自动喷涂设备,实习生周敏的实操手册详细记录着不同湿度条件下涂料配比的"三一参数"。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模式,会使创成科技毕业生上岗合格率从68%跃到92% “教材即工艺标准,课桌即生产工位——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筑巢引凤
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曾经,年轻人总认为“只有大城市才有未来”;如今,涟源三一用实力打破偏见,打造家门口的“国际舞台”:
创成职校通过"企业开放日""工匠大讲堂"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土企业的技术实力——涟源三一近三年投入8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技术员年薪可达12万元,职业发展通道直达"首席技师"。
焊工专业就业的赵立强从实训基地"优秀学员"到参与南非定制化泵车项目,再到晋升为班组技术骨干,他的成长轨迹始终未离开涟源这片热土。他直言:“既能照顾父母,又能闯荡世界,这才是理想生活!”
截至2025年3月,人社局培养的职业电工中,83%选择留在本地就业,较传统专业高出45个百分点。
产教共生
激活县域经济的“一池春水”
创成职校与三一的深度合作,正在催生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化学反应:
近两年本地技术工人回流率增长28%,带动周边形成6个配套产业村,约500个家庭实现"就业不出县"。
创成职校计划将“工业机器人运维”“智能涂装”等专业直接建在厂区,让学生毕业即能驾驭最前沿的生产系统。"这种"校在厂中,厂在校中"的深度融合模式,不仅为本土企业锻造着生力军,更让职业教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当职业教育的根系深扎产业沃土,产教融合便结出惠及多方的发展之果。创成职校与涟源三一用实践印证:本土化不是局限,而是特色;家门口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种"培养—就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既让青年在故土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更让县域经济迸发出蓬勃生机,书写着新时代"城以才兴,才以城长"的生动篇章。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