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言:“随着舆论思考的,都是自己耳塞眼闭的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每分每秒不停输出,令人眼花缭乱。伴随丰富信息而来的,还有蝴蝶效应:青少年逐渐被信息“洗脑”,价值导向被网络左右……我们不禁思考:是否该为网络注入一抹绿色,为青少年的生命之苗增添几分生机?
摒弃“碎片式”信息,拥抱生命绿色。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蓬勃兴起,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短视频信息。一个个视频如过眼云烟在脑海中掠过。可你还记得这些视频的内容吗?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是否还记得上一个或上上个视频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令人咋舌:90%的人已忘却上个视频内容,6%的人不记得上上个视频的内容。可见,“碎片化”信息降低了人们思想的深度与高度,削弱了思考与专注能力。当我们自认为收获颇丰时,实则“竹篮打水一场空”。海量无用信息诱发“耐性丢失”效应,使众多青少年沦为信息时代的“奴隶”,内心浮躁焦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故而,保持理性,减少“碎片化信息”摄入,方能为生命增添绿色。
远离网络用语,涵养生命绿色。我们时常会从孩子口中听到例如“胖猫”“小仙男”“yyds”等网络热梗。一方面,这些网络热梗削弱了青少年的语言组织能力。比如,看到夕阳下大雁归家,有人会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受网络用语侵蚀的青少年,可能只会说出“牛逼”“卧槽”之类的词汇。无疑,网络用语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表达与自主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网络用语带有侮辱、不尊重与不道德意味。如“花姑娘”,其本意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伤痛,却被用来调侃他人,且屡见不鲜。这难道不是将历史苦痛当作笑谈,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吗?这些毫无营养的网络用语悄然腐蚀着青少年的思想,因此,减少网络用语使用,才能为生命孕育绿色。
抵制网络暴力,守护生命绿色。一位网络文学作家曾说过,“舆论倒向哪里,人们就跟到哪。舆论指向谁,人们就打谁。”当今网络世界的部分人恰似“墙头草”,思想随舆论摆动。曾经,湖北武汉的“糖水爷爷”诚信经营,所卖食物味美价廉,老人小孩还能免费喝糖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之人却遭质疑卫生问题,其家人也被造谣。面对如汹涌波涛一般袭来的恶意,不堪网络暴力的“糖水爷爷”只能无奈放弃生意,不再出摊。经记者证实,所有揣测均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仅仅是人们随意敲下的几个字,便酿成一场网络暴力,逼得众多如“糖水爷爷”般的人陷入绝境。这种行为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法律的漠视,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更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塑造。所以,减少网络暴力,才能为生命撑起一片绿色。
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信息错综复杂。唯有挥动理性之剑,划破网络迷雾,方能削减网络毒害,让生命之树于绿色沃壤中茁壮成长!
(作者/刘可馨 益阳市南县桂花园学校104班)
(指导老师/周希 张妞妞)
(一审:罗江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