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华声教育>校园文学>正文

平常生活中的散文史诗——《我的阿勒泰》读书报告

2024-11-01 10:28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一、 本书基本信息

  书籍信息:由南方出版传媒花城出版社出版,首次出版于2010年7月,修订版出版于2020年8月。

  作者简介:李娟,中国当代作家,1979年7月21日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祖籍四川乐至,出版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冬牧场》《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鲁迅文学奖”等。

  写作背景: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地域风光、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的背景下,李娟聚焦阿勒泰地区汉族家庭与少数民族家庭相互交织的生活细节,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散文。

  二、 内容概要

  (一)平凡生活的小事杂记

  从乌鲁木齐带回来的兔子、为往来的牧民裁制的衣裙、为打破沟通障碍创制的“小鸟”烟、两人三狗穿梭戈壁的过年散步、大地深处打破寂静的烟花……

  在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李娟却总能发现独特的乐趣,流淌着淡泊从容和自我排解的温暖与幽默。她想象着为拥有一匹马要做出的搬家、盖房、开地、种草、定居的种种努力,她饶有兴味地观察着哈萨克老乡打电话的神态举止,她在极端恶劣的风沙中依旧享受着飞驰的野性——她浅淡的文字诉说着,生活没有乌托邦,但生活处处有惊喜。

  (二)游牧边地的丰富风光

  骑摩托穿过阿勒泰春天的荒野、搭乘卡车通往水滴泉的路、在河边空旷的土地洗衣饮马、置身山野草地的无梦酣睡、去往大山深处采摘木耳……

  李娟以大段的篇幅和浓厚的笔墨,尽情描述着阿勒泰游牧地区独有的斑斓而开阔的北方戈壁、青翠潮湿的沙漠绿洲、广阔碧绿的南方草原、树木参天的幽静森林,那些怀着深情记下的浓烈蓝色的天、浅淡散布的云、呼啸千里的风,都细腻明亮地扎进心底。

  (三)身份错位下的思考

  尽管李娟以“非虚构”的在场写作,留下了鲜活生动的美好日常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阿勒泰景观,但即使在书中最热闹喧嚣的弹唱会中,在火热的卖杂货、当裁缝、采木耳的劳动中,都时不时地流露出李娟作为哈萨克聚居区的少数汉族,作为游牧地区的少数农民,作为偏远地区远离城市的乡村居民等多重身份错位甚至撕裂下的茫然与痛苦。

  在乡村舞会上,拨动琴弦的麦西拉也拨动了她的心弦,但她深知由于自己和对方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的差异、思想认知的不同,都将导致爱意只能留存心底,平静接受用岁月很长来抚平悸动;喀吾图的“不好也不坏”,农民生活的平稳和平淡,既从物质和精神上滋养着她的写作,同时也禁锢着生命原初的不安与活力;她也在仿佛不经意中,不动声色地陈述着极富现代性的课题——城市化的扩张、畜牧业的工业化、牧民的大量定居和外迁,破坏着原本平衡的生态,消解着悠久古老的文明。

  三、见解评析

  (一)独特的语言形式

  李娟的语言浅淡素净,尽管她自己称“那些小时候的文字,自以为是,轻率矫情”,但我们分明看见的是,一个生长在阿勒泰,面对着原始的山川原野、异乡的风情民俗,用真诚的语言的在场性记录。

  李娟的语言描写以白描为主,鲜能看见她对心理、情感的大段渲染与铺陈;相反,她往往以冷静客观的语言,以局外人的眼光间离痛苦,代之以广博的包容与略带自我嘲弄的幽默。当外婆、妈妈和她一家三口第一次转产场去往夏牧场,被丢弃在暴雨滂沱满是泥泞的荒野沼泽,住宿没有着落,冰雹雨雪争相袭来,河水暴涨道路冲断——这样触目惊心的恶劣环境,她也只是淡淡地“那样的时刻,没法叫人不绝望”,甚至戏谑性地感叹着塑料袋子的神奇。她感受生活,而非评判生活;她叙述事实,而非宣泄情绪,在她的文字中,仿佛有着与中国古代隐士相通的风骨。

  同时,她在写作中融入了标准普通话、四川地区方言和哈萨克语音译,在杂糅与融合中,为其散文写作带来了独树一帜、鲜亮活泼的风格。

  (二)真实的情感内蕴

  作者在《我的阿勒泰<自序>》中道,“文字里的那个我还是十八九岁的光景,贫穷、虚荣、敏感又热情。滋味无穷”。在遥远的阿勒泰,留存着李娟稚嫩青涩,也纯真可爱的少年痕迹。

  她以轻松搞怪的笔调写下九十多岁仍然扮鬼脸,抵死不承认错误的“怪话多,又爱找碴,嘴巴刻薄”的外婆“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写下与巴哈提家“死小孩”的斗智斗勇你来我往,写下乡村舞会上永无止境的热烈舞蹈,有着少年人的心性直率;她也像所有青春期女孩子一样纠结挣扎,羞涩又充满热情,满心期盼而不断否定对哈萨克小伙的爱情,呻吟着“那又能怎样”;在新疆偏僻的角落生活,母女两人作为彼此的依靠,在风雨中定居阿勒泰,卖杂货、当裁缝、采木耳,坚韧而顽强地生活着 ,用幽默和调侃淡淡抹开生活的艰辛。

  在阿勒泰这一世界的小角落,有着作者最为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灵性的哲思

  《我的阿勒泰》中也处处可见李娟对诸多问题的敏锐察觉与不断思考——有她对于死亡和生命的原初感受,有她作为哈萨克聚居区少数族裔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有她对于游牧原始社会婚嫁的思考,有她对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明消解的思考……而在其中,最为突出而贯彻始终的,是我们称之为“生态主义”的书写。

  哈萨克族在与草原共生的古老游牧生活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文化观念,他们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忍抑欲望,有节制地畜养牛羊,定期转场;而作为现代化经济缩影的“木耳”,却将人的贪心点燃,使人类罔顾自然的规律,肆意地开发与掠夺。

  书的结尾,最终野生木耳的消弭,生活的继续和不断加速,都痛心地展示着自然生态被破坏的不断加深和永无止境。

  结语:《我的阿勒泰》通过对自然风光、人物情感和文化冲突的展现,细腻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和疗愈力量的生活画卷;尽管李娟这部早期的作品存在题材相对单一、语言较为平淡、思想深度力度有所欠缺的遗憾,但仍然以崭新的姿态,在当代散文创作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车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中文四班)

(一审:罗江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

教育维权
会员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大附中 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 长沙市北大新世纪恒定中学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