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漫征程中,有这样一位校长,叫袁文平。他用炽热的情怀和坚定的担当,书写着乡村教育的动人篇章。
五年前,当众人都追逐城市学校的繁华时,他却毅然主动从绥宁县城学校申请到乡镇学校轮岗。那所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犹如被遗忘的角落。但他毫无畏惧地踏入这片土地,带着满腔热忱和使命感。
初到李熙桥学校,他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与教师们促膝长谈,感受他们的无奈与期盼;和学生们亲切交流,触摸他们的梦想与渴望。很快,他便找准了问题所在——教学方法陈旧、管理松散、教师积极性不高。他积极引入先进教学理念,组织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课堂上,常能看到他认真听课评课的身影,耐心地为教师们指点迷津。管理上,他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让学校的运转更加有序。他还精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三年的时光,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李熙桥镇学校前行的路。曾经落后的学校焕然一新,稳步提升,成为乡镇教育的一颗璀璨之星。
随后,他来到县教研室担任副主任。在这里,他依旧全力以赴,事事亲为。组织大量教研活动,为全县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成立新课程标准讲师团进行下校讲学,让最新的教育理念如春风般吹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还成功帮扶一所薄弱学校——绥宁县武阳镇学校,深入其中,精准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专题培训……武阳镇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实现华丽蜕变,进步较大。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县教研室工作两年后,他再次主动申请到偏远乡镇学校——绥宁县鹅公岭侗族苗族乡学校任校长。面对质疑,他坚定地说:“乡村教育是我的根,那里的孩子需要我。”
新的学校,困难重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他没有丝毫退缩,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准备积极争取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准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训、交流多管齐下。相信在他的努力下,鹅公岭乡学校一定能扬长补短,初中、小学教育教学齐头并进,良性发展。
这位校长,他的情怀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乡村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他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对乡村孩子的牵挂。他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是孩子们梦想的引路人。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旋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的未来撑起一片蓝天。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乡村教育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刘三棋 吴德胜 鹅公岭侗族苗族乡学校)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