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作者 郑茜/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
率达75.6%,互联网已然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网络媒介素养既要包含网络媒介使用者对媒介内容的理解认同,又包含对网络媒介承载和传递信号中所呈现的观念价值的甄别和内化。全媒体视阈下,大量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信息冗余的传播生态环境。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使用占比较高的群体,为适应全媒体环境,网络媒介素养也需得到相应提升,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网络空间中,共同筑牢网络舆论阵地。
一、全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一)信息茧房制约思辨能力
基于算法的信息推送会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使用习惯进行用户画像,持续不断地提供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造成信息接收的局限性,形成信息茧房,继而使大学生群体一直停留在固定狭窄的价值观中,难以接纳外部其他观点,从而很难形成客观全面的价值判断。思想的限定与遮蔽阻碍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与探讨,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带来困难。
(二)媒介使用能力相对匮乏
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大多倾向于娱乐化用途,满足自身社交娱乐的需求,而忽视网络媒介对于学习和研究的意义,并不利于大学生综合发展。即使部分大学生群体能熟练使用网络媒介搜索,但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会让一些大学生形成知识获取依赖,更多地直接采纳网络解答,缺乏独立深度思考和自我实践体会,得出的内容更缺少原创性,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群体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容易被网络虚假信息误导。
(三)网络自律意识较为薄弱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更加开放包容,使用者从过去的被动接收变为了主动传播,而作为网络空间使用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缺乏清晰认知,网络慎独意识不强,缺乏网络道德理性。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将网络空间视为无秩序的开放平台,通过社交平台等肆意传播不实言论,甚至诋毁他人,缺乏网络言行约束。部分大学生不尊重网络原创知识产权,缺乏法律意识,随意转载他人原创内容,损害合法权益。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的薄弱使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秩序的破坏者,影响网络空间的有序发展。
二、全媒体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一)因势利导,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认知水平
培育高校和社会共建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模式,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认知综合水平。一方面,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更应抓住机会在多元文化冲突和多重价值观叠加下,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曲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要变“批评”“围堵”“拦截”为“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大学生强化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引导氛围。对大学生热衷的饭圈文化、电竞文化、网红文化等,应引导各社会媒体、社交平台给予更多的关注,发挥正向引导功能,纠正网络媒介使用偏差,让大学生始终置身于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介环境。
(二)构建体系,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技能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掌握网络媒介使用技能的关键一环。一方面系统全面的网络媒介素养专业课程,能够训练大学生群体的判断与分辨能力,并在具体讲解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参与感,逐步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获取实用技能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已有的课程相互融合,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等思想政治必修课以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 等综合必修课中予以重点体现。同时,在全媒体视阈下, 不仅要强化网络媒介素养的理论教育,更要突出交互性,打破师生传统信息交流的屏障,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更加精准地掌握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和用网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引导。
(三)规范管理,优化大学生网络平台产品供给
充分把握全媒体下网络媒介传播特征,开展系列时效性、体系化、主题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合乎网络道德规范。通过常态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网络言行形成价值判断,做好信息筛选,不盲从网络言论,成为网络媒介中讲道德、讲文明的传播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秩序维护与发展中来。
优化大学生网络平台产品供给,就是要通过多元的网络思政工作载体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推出更多网络文化精品。通过推文、短视频、H5、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呈现主流文化,以形象、直观而又富有趣味性的展现方式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采取网上聊天、网上咨询、在线交流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交流沟通的平台,持续用正能量、主旋律的网络作品占领大学生网络文化阵地,防范网络舆情风险。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1C71。)
(一审:蒋宇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