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把红色资源融入办学实践
湖南把红色资源融入办学实践
汝城等10个县市先行先试
华声在线8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钟柳)湖南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把红色资源融入办学实践。8月19日至20日,由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湖南省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项目县考察调研交流在郴州汝城举行。多位专家、教师齐聚一堂,商讨如何把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提升办学品质,促进立德树人。据悉,本次调研交流是为了扎实推进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工作,并在汝城县等10个县市先行先试,随之有望在更多县市推开。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教育集团与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原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工作。图为送教专家团队与沙洲芙蓉学校负责人合影。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以实施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项目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今年已先后开展了湖南省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项目县、红色教育基地送培学校的遴选工作,经专家组评估和审核,确定浏阳市、汝城县等10个县市为送培送教项目县,每个送培送教项目县有两所学校为红色基地学校;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教育集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20所中小学为送培学校,每所送培学校对口帮扶1所基地学校,如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教育集团对口帮扶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对口帮扶汝城县延寿瑶族乡中学,并将送培送教范围辐射到学校周边区域。
送培送教专家团队一行考察沙洲芙蓉学校。
今年上半年,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了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工作的前期培训、研讨并制定精准帮扶实施方案。教育帮扶行动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模式,一校一策,体现差异,突出实效。此次精准帮扶主要以送培送教的方式,聚焦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三大重点,帮扶红色基地学校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底蕴,开发红色文化课程,将红色基因植入学校教师培训体系,培育师生红色精神特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半条被子”雕塑、革命诗词长廊、长征故事壁画……走进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原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让人肃然起敬。该校充分利用文明瑶族乡沙洲村红色资源,开展“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系列教育活动,编写了校本教材《不忘初心,重走新的长征路》,培训了一批红色讲解员,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红色文化滋养。
沙洲芙蓉学校开展“重温半条被子故事,接受革命精神教育”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黄月初认为,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坚持三个融合,就是红色资源与校本课程融合,校本思政课程与课堂互动融合,课程思政与红色体验融合,筑牢青少年红色信仰之基,形成学校特有的大思政课程。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教育集团总校长胡雪滢表示,精准对接基地学校需求,运用系统思维构建课程体系。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并聚焦提炼、有机整合思政课程,形成育人合力。利用沙洲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校本思政课程,开设 “红色阅读” “红色传承”“红色劳动”“红色讲解”“红色连环画”“红色寻访日记”等基本章节,形成可视化、可操作的育人模式。
与会专家表示,要突破传统思维,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的故事,以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旋律,把红色文化、红色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实践;以儿童视角把内容与形式、“有意思”和“有意义”有机融合,处理好教育功能与儿童体验、被动接受与主动认同的关系,融合运用多种媒介平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
据了解,送培学校对口帮扶1+N所红色基地学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采取问题诊断、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课磨课等帮扶模式,确保帮扶有效推进,凝练帮扶成果,进行研修成果展示与总结。
送培送教团队专家唐添翼在座谈会上发言。
送培送教团队专家、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唐添翼建议,送培学校和基地学校要根据《湖南省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送培送教项目县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和《湖南省中小学红色教育帮扶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认真梳理各自工作任务,对标对表、建立清晰的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可以先由送培学校示范做,再指导基地学校一起做,接下来是基地学校跟着模仿做,最后是基地学校自主做,协同完成好该项目。
据了解,今年底,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将组织专家指导组对各项目县的精准帮扶进行评价考核,对项目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转化成显性成果。预期达成四个“1”帮扶成果,即1批典型案例、1批优质课例、1批典型学校、1个帮扶模式,成果具有可复制性,能够迁移到其他主题的教育精准帮扶项目中,形成红色教育湖南特色。
(一审:余画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