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的守望者 向盛福的坚守与土司文化的传承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责编:黄爱民]

华声在线7月11日讯(通讯员 郑丹 邓小彦 潘朝霞 谢汝阳)在湘西永顺县灵溪镇的司城村,老司城遗址静静地矗立着,承载着土司文化千年的厚重历史。“一唱土司坐司城,一统乾坤……” 土家山歌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的颂扬。

7月9日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的“湘西拾穗”暑期实践团队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向往,踏入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在驻村党支部书记曹志超的引领下,团队对州级非遗项目“老司城的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向盛福进行了专访,聆听他与土司文化传承的深厚渊源。

因热爱,与文化传承结缘

“我这辈子,就认准了老司城的文化。” 向盛福老人的话语质朴却充满力量。自2002年退休以来,他放弃了悠闲的生活,肩负起“让老故事焕发新生”的信念,成为了老司城的“义务守灯人”。他义务担任老司城讲解员,为探寻文化根源,辗转奔波,这一坚持便是数十载。在他的心中,老司城的一砖一瓦、土司文化的一典一故,都重若千钧。为探寻、传承土司文化,他克服了家庭经济窘迫、资料稀缺的困难,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查阅古籍,并辗转至湖北、贵州等地考察土司遗址。他与老伴同行,只为节省开支,一路颠簸,只为多留存一些文化的碎片。这份对故土文化纯粹的热爱,成为他坚守传承的底色,也让团队看到了一位文化守护者最真挚的情怀。

坚守,执着守护根脉

在撰写《土司王朝》时,向盛福几经波折。不懂出版的他,抱着文稿在出版社门口从早等到晚;文稿未经其同意被修改他心急失眠,自掏腰包重新拼凑。幸得内蒙古编辑相助,才得以相对低廉的费用让书“见天日”。面对影视化的邀约,他因担忧文化被曲解,毅然拒绝,“文化是根,得守着本真传给后人”,这份对文化纯粹性的执着,令人动容。

在传承的途中,也有无奈。他培养的几十个徒弟中,有些改行了,但他从未气馁,依旧义务讲解、著书立说,写下六部著作,让文字留住历史;带徒授艺,期盼星火传承。他尽力播撒土司文化的火种。他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之路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信念。他在生病时,村民纷纷探望,这份双向的牵挂,是对他坚守的最好回应。

在烟火中,诠释文化灵魂

“土司文化的核心,在于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谈及溪州土司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向盛福打开了话匣子。他讲述了“锣鼓图”传统:在古代,百姓生活困苦,官员组织人力帮忙挖土,百姓以锣鼓表达感谢,这不仅换来来年的生机,更是互助温情的传承;“上山赶猎,见者有份”的习俗,传递着质朴的共享精神。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土司文化对民生的关怀、家国的责任,也展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们是土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文化灵魂的具象表现。

借申遗,传递希望期许

随后的岁月里,向盛福成了老司城的“活地图”,带领志愿者们细致入微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2015年申遗成功,烟花绽放之时,他流下了泪水——这是文化被看见的喜悦,更是传承的希望。如今,他创办书屋,期盼文化的传承,“土司文化追五千年,八部大王魂还在酉水”,希望年轻人能接过接力棒,不让这些故事消失。

暮色降临老司城,向盛福依然在讲述着“西兰卡普”的传说,声音随风飘荡,仿佛从千年时光中传来。文化传承是一人一辈子的事,他把“无用”熬成“珍宝”,希望年轻人能够深入研究、保护和发扬土司文化。愿做接力人,讲好土司文化的故事、老司城的灵魂,让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动人的光彩。

他的坚守,是土司文化传承的缩影。“湘酉拾穗”团队愿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把老司城的故事、向盛福的坚守,讲给更多人听,让土司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这份扎根土地的文化力量,生生不息。

责编:黄爱民

一审:黄爱民

二审:蒋宇

三审:蒋俊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电脑版 | 触屏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