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传承: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黄爱民]

  微信图片_20250220113927.jpg

       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根脉所在。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每当我们提及家乡,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熟悉的街道和亲人的脸庞,还有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元素,它们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凝聚着先辈们的情感与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我们学会关注家乡文化,蒋灿老师结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给我们布置了关于家乡文化的课题研究任务,大家欣然接受。

  课题确立的过程,就像在迷雾中寻找灯塔。起初,我们小组像无头苍蝇般在"湘潭文化"的汪洋中打转,直到蒋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要像考古学家一样,在时光的尘埃中寻找最闪亮的明珠。"就这样,"湘潭纸影戏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这个主题,如同破土的新芽,在反复推敲中生长出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不少问题,试图触摸湘潭人对这项非遗的真实认知。然而,结果令人惊讶,大家对纸影戏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带着这些了解,开始了我们的探究过程。

  寻找传承人的过程,堪称现代版"西天取经"。从拨错号码到传承人临时出差,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希望与失望的交替。直到寒假放假前夜,当收到吴昇平爷爷"欢迎来学习湘潭纸影戏"的消息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踏入吴家老宅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三百年。玻璃柜中陈列的无数影偶,在吴爷爷布满皱纹的手下重获新生。那些栩栩如生的影偶,仿佛在绢幕上低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很快,我们为这项"指尖上的千年技艺"绘制了四维振兴图谱:首先,与万楼青年码头合作光影剧场,让古戏台邂逅现代声光电;其次,坚持文创产品开发,比如以联名的形式,融入纸影戏的文化特色。然后,开发校本课程,使刻刀与影偶成为“00后”的"新玩具";最后,更畅想通过TikTok直播,让吴爷爷的影偶在埃菲尔铁塔下翻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课题研究,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脉搏,更让我们明白: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就像吴爷爷说的:"纸影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着的艺术。"

  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窗外的玉兰正含苞待放。这让我想起那些由吴耀武扬威亲手雕刻的锦鲤,正在虚实交融的光影中,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游弋。它们也在等待一个绽放的春天。而我们,愿意做那个播撒希望的人。

  (作者/曾羿羽 湘钢一中2421班  指导老师 蒋灿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

编辑推荐
返回首页 电脑版 | 触屏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