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28日讯(通讯员 李婧琦)近年来,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挖掘利用好优秀文化,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加紧步入快车道、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建设靖港特色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打造“大美靖港”官方视频号,围绕乡村振兴、安全生产、法治教育等内容,制作发布文化推广、政策宣讲视频,全年浏览量超100万次。如《靖港镇“丰”景如画》助力农产品销售,《靖港青云说——我是文旅推荐官》进一步扩大全镇旅游景点、美丽屋场、休闲农业影响力。培育本土通讯员队伍,组织各村(社区)宣传专干业务培训,提升新闻写作业务能力,严格落实稿件三审制度,规范新闻稿件审批流程。复胜村农业企业绿肥翻耕场景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五一期间靖港镇三大景区被各级媒体报道超过60余次,靖港镇千龙湖端午龙舟文化节活动被CCTV-13《朝闻天下》报道,各类特色活动频频出圈。二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深入人心。结合专题讲座、党员冬春训、屋场会,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开展专题宣讲,利用村村响、流动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进行秸秆禁烧、交通安全等政策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
组织基层理论微宣讲活动,柏叶村优秀作品《21岁请回答》荣获2024年长沙市微宣讲决赛二等奖。开展“‘声’入千万家 理论零距离”“小板凳宣讲会”等活动,连通理论政策通往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督导检查文化企业、农家书屋、复印店等,大力推进“扫黄打非”工作,营造良好文化环境。规范辖区内文艺演出审批流程,确保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平稳有序。依托12345市民热线、问政湖南等渠道深入摸排镇域舆情风险点,分类分级抓好舆情网络交办督办,在可控范围内及时化解风险。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日常监测、网络安全风险排查整治,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平稳。
推进对优秀文化的发掘保护。
一是深入发掘,盘清文化资产。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资料查阅、数据统计等方式,摸排镇域范围内各类文化资源,编制靖港镇文化资源目录,重点挖掘以靖港古镇、西围子郊游型美丽宜居村庄、中共湖南省委旧址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通过“一村一品”短视频宣传、“非遗×靖港”系列报道、“红色故事”微宣讲等活动展示文化底蕴。历时三年编纂长沙市第一部名村志——《凌冲村志》,通过40万余字、12个篇目,从经济社会、基础建设、古迹遗址、风俗文化等方面折射出靖港镇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等层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形成的经验特色。二是活化利用,激活文化资源。以古镇、古街、古埠、古桥、古庙等特色资源为内核,以湘军文化、商埠文化为主线,以山水田园生态资源为补充,整合船帮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资源,对古镇铁艺展示馆、皮影艺术馆、宁乡会馆、锄禾源、宏泰坊等场馆进行提质改造,对陶承故居、民俗馆等场馆进行重新规划,增开布鞋艺术馆、油纸伞艺术馆、手工称展示馆等一批文化展示场馆。
持续丰富古镇文艺产品业态,古镇烟花秀、红色戏剧《母亲的歌》、黄金年代《“捌零”奇妙夜》等节目获得好评如潮,“花开靖港”浸水漫游式超感演艺惊艳开演。同时,着力串联辐射绿地农业、千龙湖等都市农业体验区,实现乡村旅游、现代都市体验农业与古镇文化资源共享,互补融合。三是加强培育,充实人才队伍。加强与文化传承人才的主动对接,两年内助力皮影戏、湘绣、蜡染扎染、小钵子甜酒、纸扎等领域的14位非遗传承人认定为望城区(E类)骨干人才、长沙市乡村工匠。建设众兴社区湘绣培训基地,邀请靖港籍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旭波开展湘绣培训,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展民众收入的同时进一步传承非遗。支持非遗皮影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朱国强创办全国第一家私营皮影戏博物馆,出版《望城皮影戏》等系列著作,开展皮影教学与传承工作。
三、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一是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坚持“流量”与文化含金量并重。开发红色教育路线,深入发掘“独臂将军”刘畴西、“革命母亲”陶承、“农运领袖”赵湘藻等一批共产党人的英雄故事,保护修缮刘畴西生平事迹陈列馆、陶承故居、湖南省委旧址等一批红色景点,打造红色剧场,通过皮影戏编排、宣传片制作等途径,进一步扩大靖港镇红色文化传播度和影响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发扬端午龙舟文化,举办2024年长沙市龙舟邀请赛暨望城区端午龙舟文化节,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队伍乘风破浪、奋楫争先。据统计,端午期间千龙湖景区日均入园游客量高达2万人次,龙舟赛网络宣传信息突破14万条,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家级、省区市级媒体多次报道,龙舟赛微博话题流量突破15亿。二是擦亮非遗产业新招牌。盘活非遗产业和人才。开发靖港“非遗十二礼”文化产业项目,聚焦非遗传承、整合非遗资源、创新非遗发展,采用政府与人才合作的模式,对古镇非遗门店、非遗文创产品进行提质升级,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推广,探索“互联网+”营销模式,构建古镇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展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引进华夏集团在古镇打造花开靖港、百戏画廊等15个重点项目,升级改造芦江湖湘经典河街,八元堂、铁器文化馆等12项运营产品广受欢迎。三是实现乡村旅游项目新发展。新建千龙湖童趣岛亲子乐园、引进“无痕山野”星空露营和“雷小锋”奋斗农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打造集生态旅游、农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出行休闲目的地。在西围子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开发西围部落、西围小院、共享市集等特色项目,植入特色农业、考古研学等特色业态,2024年接待参观游览20万余人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带动周边百余名群众就业。串联已建成的47个美丽宜居村庄,因地制宜设置“乡菜乡情”“我在大湾有块地”“小家厨”“亲子研学”等体验项目,探索一条“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庭院经济”的乡村振兴致富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靖港镇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和“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开拓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不断增强党组织引导力、凝聚力和服务力。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