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19日讯(通讯员 李佳怡 兰亭)2024年,是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建校110周年。11月16日,学校举办的简朴又热烈的“建校110周年暨职业教育办学40周年成果展”广受关注,线上线下的校友及观众,多达2万人。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研讨会也于同日在该校举行。
看着百年文化浸润下,办学育人成果丰硕的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作为学校校长的刘永红,心中满是骄傲。
对于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明确定位、提质增效,切实承担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重任”,这是职业教育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刘永红认为,真切响应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将期望转化为办学实际行动,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合格劳动者,培养学生对不确定性未来的适应能力,是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努力的方向。
明方向 “双通道”践行类型教育定位
“大国工匠更需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底蕴。”从到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任校长至今,刘永红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他介绍道,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文件精神,紧跟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积极践行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行“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双通道”发展路径,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圆大学梦想、成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上,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注重个体发展。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高质量对接,学校开设了与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四个特色专业大类。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以生定策,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厚基础、分专业、尊个性”的原则,采用“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模式,构建通识通修、技术平台、专项能力、个性化学习、综合实践等模块化课程体系。高三年级实行单招、对口升学和实习“三驾齐驱”、同步推进的培养计划。
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学校重点强化基础实训作用,在理论学习与实训过程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以“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建设为核心,依托卓越校、专业群、专业教学团队等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了集强弱电于一体的品牌特色专业。学校共设多间基础实验室、高端实验室,重点强化基础实训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智力技能和对不确定性未来的适应能力。
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学校课外活动丰富,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开设有30多个各具特色的社团组织,涵盖专业技能训练类、文学语言类、体育类等多个类别,设有义务维修社、电子装配社、界面设计社;文学社、演讲主持社、心·光社;中国舞社、花样跳绳社、篮球社、排球社……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一展所长。
让刘永红感到欣慰且自豪的是,在“建校110周年暨职业教育办学40周年成果展”之际举行的“校友回湘”校友会上,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更为具象化——校友中既有深造至博士的学术人才,也有获得劳模的能工巧匠,既有创业成功的行业大佬,也有不同行业的管理精英。
重传承 汲取百年老校思想精华
对于学校在育人战略方向上的快速调整和平稳过渡,刘永红认为,“这得益于学校百年文化的精神传承。”
据刘永红介绍,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是长沙市教育局直属公办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前身为创办于 1914 年的湖南私立福湘女子中学,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母校。后续,历经了福湘女中、长沙市第二女子中学、长沙市第十中学、长沙市电子电器职业中专学校等阶段,1984年,学校由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1995年正式更名为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
“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百十年沧桑历程,每一步变迁都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每一次飞跃都映照教育人初心如磐。”刘永红总结说道。
秉承着学校百年基业的思想精髓——“文行忠信”的校训,坚持落实“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的新时代办学理念,一路走来,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的发展凯歌不断。如今,学校办学规模已超过3000人,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卓越中职学校;曾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全国生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湖南省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湖南省中职学校德育先进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被授牌为长株潭城市群职业教育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湖南师范大学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湖南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学校百年历史和文化,刘永红介绍说,学校开展了“福湘大讲堂”,并在举办“建校110周年暨职业教育办学40周年成果展”之际,精心编排了《骄杨淑柳》话剧、新建了校史馆(思政教育基地)、编辑出版了优秀校友故事集《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和优秀德育案例集《向阳生长 静待花开》、组织了“校友回湘”座谈会等,力求以多样化的方式,将学校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工匠典范等经典内容进行成果化展示,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校百年文化精髓的熏陶,增强学校发展凝聚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强内涵 夯实厚德强技发展根基
为推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刘永红介绍说,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强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教研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象征。刘永红指出,为培育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通过选调、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和招聘应届毕业生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目前,学校已有教职工235人,在文化和专业学科教师中,中高级教师占比70%,中青年教师占比85%。
为提升在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学校一方面,积极打造“青年教师成长营—骨干教师培训营—名师孵化工作室”三级培养体系,全程陪伴教师成长,力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加快教师队伍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实施“青蓝结对”“名师引领”“技能竞赛”“校企合作”四大工程,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梯队分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级金牌教练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8人、市卓越教师7人次,市优秀教育人才2人,拥有湖南省唯一的“电子+智能控制”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水平,学校围绕“教育教学中心”这一明确目标,号召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全部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联系指导党支部、年级部、教研组工作,采用“联点校长—联点行政干部—年级部长(教研组组长)”三级垂直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教研课等,指导青年教师反复磨课,进行案例分析,扎实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学校教师撰写论文140篇,发表31篇;参与省级课题19个,市级课题2个。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刘永红强调说。
近年来,学校以清廉学校建设为抓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严格落实师德师风有关制度、规则和标准;一方面,加强榜样引领的作用。例如,在教师节表彰项目中增设了“师德师风标兵”评选和表彰项目,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增加了“师德微分享”环节,编导策划了情景剧《追光者》,宣传学校优秀教师刘国云的师德故事,正向引领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开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职业教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站在学校110年发展历程和职教改革发展的交汇点,刘永红对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坚定、信心满怀。
(一审:罗江龙 二审:余画 三审: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