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大学刚毕业的我,心中满是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憧憬,踏入了长沙市第六中学的校园。谁能料到,这一驻足,便是长达二十八年的坚守。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六中早已超脱了单纯工作场所的范畴,更似一位相知相伴的挚友,静静见证着我的蜕变。从初出茅庐的青涩,一路成长至如今的成熟稳重,陪伴我走过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
初入六中的那天,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校园小径上洒下一片片细碎的光影。我站在办公室外的走廊,内心被紧张与期待填满。就在这时,缪琴仙老师带着如夏日暖阳般灿烂的笑容出现了,她的笑意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不安。她笑意盈盈地问我是哪个班的,还准备把我带到班级里去。那时的我,青涩又腼腆,实在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是新来的老师。当缪老师得知真相后,爽朗地大笑起来,随后热情地将我领进办公室,细致入微地为我安排好了办公桌。她的热情与善意,如同温暖的火种,点燃了我在六中职业生涯的第一缕光,让我深切感受到,在这方校园里,温暖与关怀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份触动,让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以缪老师为榜样,将同样的热忱传递给每一位新同事。
来到六中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去班级收取学费并给学生开具收据。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每收一位同学的学费,我都如履薄冰,反复清点、仔细核对,生怕在数钱找钱环节出错,更害怕收到假币。每收完一笔,我就急忙把钱放进课桌里,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直到最后清点实际总数与应交款总数完全一致,得到财会室的确认后,那颗高悬的心才终于落了地。这样的经历,每学期都会重复一次,成为了青年时期的我肩头一份沉甸甸却又无比坚定的使命。后来,缴费方式从人工收费逐渐转变为银行转账,再到如今便捷的手机缴费,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是时代飞速发展的有力见证,更彰显了六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蓬勃活力。
2006年,休完产假的我回到了迁至烈士公园东门的六中。崭新的校区、先进的设施,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校也开始推行晚自习制度。那年中秋,恰好轮到我值晚自习,我家住在河西,路途遥远,从早上出门后就一直没能回家。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却因工作无法陪伴在旁。就在第一节晚自习时,班主任张端明老师匆匆赶来,她刚结束与家人的团圆饭,便马不停蹄地赶来替我值班,让我回家过节。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直击内心深处。在张老师的悉心引领下,那一届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班主任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深深领悟到团队协作和相互关爱的强大力量。此后在工作中,我更加重视与同事的合作,竭尽全力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
2009年,我再次挑起班主任的重担。在这一届的团队里,年轻的裴秋莲老师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她借助学校交流的机会结识了一位长沙名师,由于教学经验尚浅,面对高三繁重的教学任务,她满心都是困惑。但她没有丝毫退缩,默默付出努力,几乎每天都去观摩学习名师的授课方法,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后,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一年。因为需要换课的缘故,我有幸成为了她默默耕耘、不懈努力的见证者。裴老师的勤奋与执着,让我看到了年轻教师对教育事业炽热的爱与坚定的追求,也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十八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六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回忆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轨迹,都凝聚着我的心血与付出;而每一位像缪琴仙老师、张瑞明老师、裴秋莲老师这样的同事,都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他们身上闪耀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化作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我在教育之路上砥砺前行。
展望未来,我对六中满怀无限期待。愿六中能始终坚守并传承优良传统,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为每一位老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都能在这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而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这片教育热土上,与六中携手并肩,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王艳 长沙市第六中学)
(一审:夏博 二审:刘玉锋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