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流光误
——读《儒林外史》有感
观往昔儒林乱象,悟今朝应不误流光。——题记
鲁迅先生曾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而《儒林外史》所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又何尝不是“吃人”的制度呢?在《儒林外史》中,有寒窗苦读几十年却屡试不中的周进,有一朝中举却喜极而疯的范进,有中了状元却已徒留一头白发的梁灏……他们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分,可最令我唏嘘的,是匡超人和马二先生。
匡超人曾是个单纯质朴的少年,他满怀希冀,渴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却在社会的无边夜幕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成为了封建制度毒害下的一粒渣滓;而马二先生,他善良宽厚,一副菩萨心肠,慷慨地接济他人于危难之间,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难以挣脱世俗铜臭的束缚,陷入升官发财的白日梦中无法自拔。这遍地流毒,不见天日的儒林将原本如水般纯澈的人拉入泥潭,腐蚀他们的人格,扭曲他们的人性,让他们一生碌碌无为,最终泯然于世,这使吴敬梓先生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只好空叹一句:“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可是错误的根源却并非在儒林之人身上,甚至他们苦苦追求理想的精神令我钦佩,是自私可恨的统治者和腐败生蛆的社会将所谓的理想和信念化作密个透风的监牢,死死关住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到死都可笑又可悲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让这些文人成为了毫无灵魂的木偶土梗。
饶是吴敬梓,才思敏捷,也难以在无光混沌之中立足,只能把激扬的文字化作最锋锐的长枪,反抗着黑暗腐朽的朝廷,他将自己浸入杜少卿之身,傲视权贵,披着浪子的外衣,即使将钱财挥霍一空,也无怨无悔。他只是怜惜纯朴少年郎被儒林的淤泥侵蚀殆尽,只是叹惋文奇士身怀绝技仍难得重用,只是期盼有朝一日清流可以冲散污浊,还世人一朗朗乾坤。
可喜的是,今时代华章,终是不负其所望。泱泱大国,亿万万自由的灵魂共同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响应时代的号召,不误流光。
首先,我们要正确树立志向。“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紧。”作为青少年,我们正处于读书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我们要明白,读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是为了充盈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不枉人间走一遭。王国维先生曾说:“读书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立志。”可《儒林外史》中的读书人却只为了追求书中所谓的“黄金屋”和“颜如玉”而读书,这第一步踏入了错误的深渊,住后的每一步都是在错误中沉沦,所以即使他们“衣带渐宽终个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终究只是难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蓬蒿人罢了。
我们青少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绝不能像《儒林外史》中的文人一样胸无大志,我们应有“敢与日月争辉光,敢教天地试锋芒”的雄心壮志,心怀“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的爱国之情,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兴亡相联系,这样才能不像儒林中人那样纵使阅卷三千却仍无甚大用,白白浪费了大好年华。
其次,我们更要敢拼敢闯敢尝试。李四光先生说过:“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儒林外史》中腐朽的读书人便如作茧自缚的蚕,不敢尝试放下功利心,放弃对虚浮的功名利禄的追求,更不敢尝试着奋起抗争,“斫去桂婆娑”,打破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让人间“清光更多”,只敢躲在那昏暗的茧房里做着一步登天的春秋大梦,这又如何实现自身的理想呢?
我们绝不能像儒林之人一样,即使是被茧束缚的蚕,也要用成长破茧成蝶,振翅而飞;即使是无法挥翼凌空的鸵鸟,也要靠奔跑超越九霄云外的雄鹰;即使是行动迟缓的乌龟,也要凭坚持赢过动如迅雷的野兔!守株的人永远等待不到撞上树桩的兔子,只有打破陈规,才能获得机会,创造出一个属于我们的崭新世界!
“秉持公心,指摘利弊”,吴先生用幽默风趣的笔法,辛辣犀利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反观现在,夜幕褪去,熹微破晓,儒林乱象不复,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郎,我们更应打破枷锁,谱写出新的人生华章,让青春的曙光照彻寰宇,不误流光!(作者/ 黄俊霖 临武县第三中学九年级2020班 指导老师/向超)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