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9日讯(通讯员 范宝丽 李小岚 曾玲)近日,隆回县三阁司镇红光小学以清明节为契机,将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组织全校开展“童声话清明·巧手绘春意”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班会研讨、艺术创作、田间劳动三大载体,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三色青团香喷喷……”三年级教室里传来清脆的童谣声。各班围绕“清明三问”开展主题班会,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介子推传说”,辩论“新时代如何纪念祖先”。
德育处创新推出“童谣传经典”活动,录制《清明童声集》音频专辑。稚嫩的童声通过校园广播循环播放,让传统文化在童谣韵律中焕发新生。
教学楼长廊变身“清明艺术馆”,100余幅手抄报构成流动的文化长卷。低年级学生用柳条拓印制作“清明雨景图”,高年级通过“诗配画”形式演绎《清明》《寒食》等古诗意境。
美术教师特别开设“中国色谱”微课:“你们发现了吗?青团的‘青’不是纯绿,是艾草汁与糯米粉交融产生的碧玉色,这就是中国人的高级审美。”五(1)班小雨在作品说明中写道:“我用渐变绿色画青团,就像春天从浅绿走向深绿。”
校园劳动基地里一片热火朝天,各班在“责任田”开展“清明三耕”活动:一二年级移栽辣椒,三年级移栽茄子,五年级种植西红柿,六年级为去年栽种的纪念树系上“成长卡”。科学教师现场教学:“清明前后地温稳定在12℃以上,正是种子破土的最佳时机。” 劳动教师则教授学生移栽菜苗的主要步骤。
学生们在《春耕日记》中记录动人发现:“绿豆芽每天长高1厘米”“蚯蚓松过的泥土更松软”。三(102)班的小菲同学开心地说:“今天我不仅学会了松土、施肥、栽苗、浇水,还明白了根据菜的品种确定适当的间距,真是丰收的一天呀。”
活动累计产出童谣音频67首、手抄报126幅、植物观察日记200余篇。该校校长在劳动基地总结道:“教育要像清明时节的雨,润物无声。当孩子们蹲在田埂间观察嫩芽破土,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就是最生动的思政课。”
暮春微雨中,校园广播再度响起孩子们清亮的歌声,劳动基地的新绿在风中轻摇,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正在这片乡土上书写新的育人篇章。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